“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老话在咱们中国流传了几千年,似乎已经成了不少家长育儿的“真理”。每当孩子犯错,有些父母第一反应就是动手打,觉得不打不长记性。
可李玫瑾教授却说了一句让很多人醍醐灌顶的话: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的第一句话,直接关系到他的性格养成。
这句话我琢磨了好久,作为两个孩子的妈,我自己也曾经在育儿路上跌跌撞撞,走过不少弯路。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面对孩子犯错,我们该怎么做才不会“毁”了孩子。
一、你是哪种打孩子的父母?
前几天,我侄子来我家玩,才五岁,活泼好动是常态。吃饭时,他一不小心把饭菜弄到了地上。
我弟媳妇立马火冒三丈:“看看你干的好事!每次都这样,笨死了!”说完就要动手。
我赶紧拦住:“别急,孩子还小。”然后拿来拖把,问侄子:“地上现在黏糊糊的,咱们该怎么办呀?”
侄子犹豫地看看妈妈,又看看我,小声说:“我来擦干净。”
这一刻,我看到弟媳妇眼里闪过一丝惊讶。
其实,面对孩子犯错,大多数父母的第一反应是哪种?
A、训斥责骂,甚至动手打
B、安抚孩子,表示理解
C、引导孩子思考解决方法
老实说,虽然知道A不对,但我敢打包票,90%以上的父母都会选A。包括我自己,也曾经是这样的妈妈。
为啥?因为确实见效快啊!讲道理孩子左耳进右耳出,吼一嗓子,必要时再来两下,立马乖了。
这么做可以吗?偶尔一两次,谁还没个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但如果这成了你应对孩子犯错的常规操作,那就麻烦大了。
二、打骂孩子的可怕后果
孩子本来就是靠不断探索来认识世界的。你想啊,他们刚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对一切都充满好奇,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每次探索换来的都是打骂,会怎样?
李玫瑾教授说得明白: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变成三种人中的一种:
▲讨好型人格
每个讨好型的人,都是从讨好父母开始的。为了避免挨打挨骂,孩子会学会“看脸色行事”,牺牲自尊,只做讨父母欢心的事。
我隔壁老王家的儿子就是这样,从小被管得严,现在上大学了,见了长辈还是唯唯诺诺,自己没主意,生怕做错事。恋爱都谈了三次,每次都是被女孩甩了,原因是“太没主见”。
▲自我否定
“我就是笨,我就是不听话,我就是做不好”——这种自我标签一旦形成,孩子就很难建立自信。
我一个同事的女儿,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不好。每次考试回来,她妈妈就骂:“你看看你,又是班上倒数,真是蠢死了!”现在孩子自己都觉得“我就是笨,学不好”,对学习彻底失去了信心。
▲完美主义或逃避
既然什么都做不好还要挨打,那干脆什么都不做,或者追求完美,不敢犯一点错。
我朋友的儿子就是这样,小时候做错事被打怕了,现在初中了,写作业反复检查,一个字写不好就要重写整页,结果作业总是做不完,学习效率极低。
想想看,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怎么在社会上打拼?遇到困难第一反应是退缩,哪还敢闯敢拼?
三、孩子犯错,要把握这个黄金机会
其实换个角度看问题,事情会变得非常简单:孩子犯错后,重要的不是让他为错误付出代价,而是他能从错误中学到什么。
每一次犯错,都是培养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黄金机会!
去年暑假,我儿子把家里新买的平板电脑摔坏了屏幕。老公气得脸都青了,正要发作,我拦住了他。
我没有责骂孩子,而是问:“现在平板摔坏了,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办?”
儿子低着头说:“对不起,我不应该在床上玩平板。”
我接着问:“那修理费用怎么解决?”
他思考了一会儿说:“我可以用我的压岁钱来修。”
最后,我们一起去维修店,他亲自付了一半的维修费(另一半我们承担),并且从此再没有在不合适的地方玩平板。
这次经历,不仅让孩子明白了行为的后果,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承担责任和解决问题。
四、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个榜样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从害怕看到孩子犯错,到鼓励孩子尝试、允许犯错,确实需要父母观念的大转变。
♥第一步,就是敢在孩子面前认错。
传统文化讲究“父母威严”,弟子规里讲“父母教,须敬听”,在孩子面前认错?那不是自掉身价吗?
但现在的社会环境变了啊!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太多,他们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光靠威严镇不住了,只会激起反抗。
去年我在孩子面前发了无名火,事后冷静下来,我主动向他道歉:“妈妈刚才情绪不好,不应该冲你发火,这是我的错。”
你猜怎么着?孩子不但没有因此不尊重我,反而更亲近我了。因为他看到了:原来大人也会犯错,而且敢于承认。
这种示范作用比任何说教都有效。从那以后,孩子也能大方承认自己的错误,不再撒谎掩饰了。
五、孩子犯错后的五步处理法
回到开头那个例子,孩子吃饭把食物弄到地上,正确的处理方式是什么?我总结了一个实用的五步法:
✔第一步:先控制,不说教
先制止孩子继续错误行为,但不急着训斥。比如轻轻按住他的手,阻止他继续把食物往地上扔。
✔第二步:描述事实,不评判
“你把饭菜弄到地上了”,只陈述事实,不带评判。避免说“你怎么这么笨”“你又调皮了”这类贴标签的话。
✔第三步:理解感受,站在同一边
“你是不是觉得这样很好玩?”理解孩子的感受和动机,让他知道你不是敌人。
✔第四步:传达自己的观点
“但是这样会浪费食物,还会弄脏地板,给别人添麻烦”,告诉他行为的后果。
✔第五步:引导解决问题
“现在地上黏糊糊的,我们该怎么办呢?”引导孩子思考解决方案。
如果孩子太小给不出方案,可以给他选择:“你是想用小抹布擦干净,还是想用拖把拖干净?”
这个处理方式一方面告诉孩子犯错不可怕,另一方面,把每次犯错都变成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六、打骂的替代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不打不骂,孩子犯了错该怎么管?我给大家分享几个实用的替代方案:
♥自然后果法
让孩子体验行为的自然后果。比如不好好吃饭就会饿肚子,不收拾玩具就找不到了。
♥暂停法
孩子情绪失控时,让他在安静的地方”暂停”几分钟,冷静下来再沟通。
♥取消特权法
犯错后,暂时取消一些特权,比如减少看电视时间、推迟玩游戏时间等。
♥行为表扬法
孩子做对事情时,及时给予具体的表扬,强化正面行为。
我家就是这么做的。去年儿子考试没考好,撒谎说老师没发成绩单。被我发现后,我没有打他,而是取消了他一周的电子设备使用权,并且和他讨论了诚实的重要性。这次经历让他明白了撒谎的后果,比打一顿有效多了。
最后的话
养孩子真的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我们很容易急于求成,希望孩子立刻改正错误。但教育需要耐心和智慧,需要我们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方法。
李玫瑾教授说得好:孩子将来是一个胆小、怕事、不敢冒险的人,还是一个内核强大、敢于试错、迎难而上的人,答案全在你对待他犯错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上。
作为过来人,我想说:放下”棍棒教育”的旧观念吧,用更聪明的方式帮助孩子从错误中成长。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真正立足。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在育儿路上不断摸索、不断成长。希望我的分享对你有帮助,也期待咱们一起在育儿的道路上互相鼓励,共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