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家长都经历过孩子在幼儿园和小伙伴起争执的情况,特别是孩子告诉你“我在幼儿园被小朋友打了”的时候,你的内心是否非常不痛快?
有这种反应是正常的,这是护犊心切的本能,也是家长对孩子未来社交能力上的担忧。
不过,家长们,这种情绪一旦上头,很容易会让家长陷入“两难”境地:
⭐不反击:孩子会表现太软弱,以后可能会一直被欺负
⭐要反击:以暴制暴引起冲突,孩子可能会受更重的伤
但不论如何,家长在面对孩子这一句话的时候,第一反应非常重要,这会影响孩子的未来。
孩子反馈“被欺负”
三个反应不能有
1
指责“你怎么这么没用”
部分家长认为,要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让他们能够自己尝试解决办法,所以孩子跟家长说“被欺负”,他们下意识的反应就跟孩子说“你怎么这么没用”。
试想一下,孩子在幼儿园挨打,本就已经很伤心,这时候,你再质问孩子,这种语言上的暴力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长此以往,孩子会产生自卑和退缩的心理,一旦孩子将这种懦弱标签内化时,以后你家孩子就是这种人了。
2
直接找对方算账
不少家长遇到这件事的第一反应,都是找对方算账,不论是家长还是当事的孩子,为的就是替孩子出头,却忽略了矛盾激化的可能。
找对方算账,可以解决的,只有这一次的问题,而且是你帮他们解决的,孩子失去了一次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大家要清楚,随着孩子的成长,面对的不公会更多,遇到的问题也会更多,你也不能一直在他身后,所以培养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才是王道。
3
认为是小打小闹很正常
也有一部分家长比较“心大”,会下意识的忽略这个问题,表现得很大度。
他们对于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这件事,没有详细的了解情况,就归结于孩子之间的正常大闹,无需大惊小怪。
这种做法,对于家长而言是省事了,但也是极其容易被忽略的校园欺凌的信号。
当事态已经非常严重的时候,往往就已经给孩子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这时候再想挽回,将会更加困难。
正确的处理
比“打回去”更有效
不得不承认,现在这个年代跟以前不一样了,很多家长的想法也从“忍气吞声”变成“主动出击”。
因此,很多家长都会在孩子正式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前,告诉孩子,被欺负了就“打回去”,甚至在孩子告诉家长自己被欺负的时候,也是这样教导。
但这种方式其实过时了,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正确的做法应该分3步,真正让孩子变得“不好惹”。
1
处理情绪比解决问题更关键
对于家长而言,当孩子提出“我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首要任务不应该是判断对与错,而是解决孩子当下的情绪问题。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性格和心理都没有发育完全,遇到这种突发事件,心里面会产生各种的负面情绪,不及时处理,迟早会造成精神崩溃。
处理情绪问题,家长可以这样做:
安抚开始,给予足够的安全感
给孩子安全感,必须要从环境着手,日常就要建立一个较为温馨的家庭环境,在这里,孩子是放松的,也是愿意表达的。
家长听到孩子的“诉苦”,不要着急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及观点,更应该耐心的陪在孩子身边,让孩子将心中的负面情绪全部宣泄出来,以免堆积负面情绪造成不好的影响。
这个过程也有一定的技巧:
耐心倾听,不指责也不批评
听孩子说自己被欺负的这件事,整个过程家长不要存在任何的预判,也不要有任何的预设,千万不要打断孩子,给出自己的建议。
家长认真的聆听,能够跟孩子产生共情,也更能感受孩子的情绪,这可不是简单的一句“我理解你”可以替代的。
当你耐心倾听,并通过言行让孩子感受到你真的明白他们心中所想的时候,他们才会对你放下防备,你也能更好的开解孩子。
告诉孩子,这不是你的错
孩子被欺负了,可能会产生自我否定的想法,甚至会出现自责和羞愧的心理。
这时候,家长要详细跟孩子解释,并明确告诉他“这不是你的错”,简单一句话,可以让孩子肯定和接纳自己,由于人格的完善。
理性分析,了解事情的全过程
事件的经过不能单凭孩子的“一句话”,而是需要家长理性的进行拆解分析,最后才能更好的处理孩子的情绪。
开放式提问,了解细节
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事情经过,家长可以尝试用开放式提问的方式,逐步引导孩子说出细节。
“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巧妙应用这一类型的词语,鼓励孩子更加详细的阐述过程,让孩子自己“讲故事”。
判断是“有意”还是“无意”
在了解了事情详细经过后,家长判断事件性质了,到底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关系到后续的处理。
有意的是有重复性的,而且还具有针对性的特点,而无意的通常是孩子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小摩擦。
不同的情况,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案。
与幼儿园老师沟通了解事情经过
幼儿园老师可能是整个事件中最了解细节的人,因为她也是第一时间处理事件的人。
家长可以就这一事件和幼儿园老师沟通,对孩子的情况有更详细的了解,这样也便于做进一步的处理。
2
教会孩子用“智慧”去反击
安抚好孩子情绪,了解事情的经过后,家长就要教会孩子应对的“策略”,这绝对不是“打回去”那么简单。
家长教会孩子用“智慧”去反击,这才是孩子从事件中学习到的“软实力”
语言反击,用气势保护自己
表明立场,大声说“不”
家长必须要教会孩子说“不”,这是对于孩子而言,最简单的反击语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一个简单的“不”,直接有力的表明了孩子的立场以及态度,例如:
⭐不!这是我玩的玩具!
⭐不!你不能打我!
震慑对方,巧用警告性语言
教会孩子说“不”以后,家长还能进一步引导孩子学会用警告性格的语言,这是为了能够震慑和吓退对方,例如:
⭐打人的是坏孩子,会被老师批评的!
⭐你这样做,以后小朋友也不会和你玩了!
争取主动权,用提问让对方措手不及
年龄稍大的幼儿, 语言能力比较强,就可以更高级的进行语言反击。
用多重提问的方式,可以将对方“说懵”,以此争取到主动权,这种提问一定要快速、有逻辑,这样才能扰乱对方思绪,让他措手不及,例如:
⭐你凭什么打我?
⭐你这样做是对的吗?
⭐你以为你很厉害吗?
⭐除了这样你还会做什么?
行为反击,保护自己的安全
对手力量悬殊,走为上计
如果对方占据优势,再继续下去,占不了任何的便宜,最后还是自己吃亏,这种情况下,能跑就先跑,尽可能保证自己的安全。
这种逃跑不是一种懦弱行为,反而极为聪明,逃跑一方面可以保全自己,另一方面则是争取时间求助。
对手力量相当,适当反击
如果对方和自己力量相当,可以适当的进行反击,不过家长要提前教孩子,不能攻击要害部位。
双方都是孩子,反击不是为了伤害对方,而是为了阻止对方的行为,并震慑对方。
借助外力,学会向别人求助
求助也是一种能力,家长必须要教会孩子,当自己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向老师和家长求助。
求助不代表是懦弱,反而及时求助,不要一个人默默的接受,这样才不会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给孩子养成“反欺凌”体质
遇到问题当然是要解决,但更好的办法还是要养成孩子的“反欺凌”体质,这样才能真正的“一劳永逸”。
这种体质不单纯是简单的身强力壮,而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素质,也是一种社交能力,它包括自信、自尊、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情绪管理能力。
而养成“反欺凌”体质也并不难,贵在坚持。
坚持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强壮的体格是一切的基础,当遇到欺凌的时候,要反击也要有壮硕的体格。
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坚持参加体育运动,要经常锻炼,要是有一项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能够长期坚持,那就更好了。
提升社交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了好的人际关系,根本不需要担心受欺负的问题。
家长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也可以适当的教孩子一些交朋友的技巧,朋友多了,就不容易被欺负,甚至在被欺负的时候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家长们也可以尝试带孩子读一读《反霸凌启蒙教育绘本》,用绘本的方式告诉孩子,要怎么识别霸凌,怎么去反击。
这套书有8大板块,包含了肢体霸凌、情感霸凌、隐性霸凌、身体侵害、社交霸凌、财务霸凌、关系霸凌和语言霸凌。
反霸凌启蒙教育绘本
绘本的方式让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也能更容易读懂,自然理解和接受,这或许比爸爸妈妈们不断反复的说要更有用。
幼儿园阶段,磕磕碰碰在所难免,但也不能让孩子受到霸凌。
当孩子跟你说“我被打了”的时候,作为家长一定要懂得怎么做,不能单纯的教他们“打回去”,而是要教会他们用智慧去反击,这样才是持久有效的。
ps:如果你家孩子小学了,可以买这一套给他们看,别让霸凌给孩子带来永不磨灭的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