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父母的心智,就是孩子的天花板|北大心理妈妈的第一篇育儿文章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我越来越相信,孩子从来不是被我们“教出来”的,而是从我们身上“长出来”的。

作为两个人类幼崽的高学历妈妈,我经常被朋友、家长甚至陌生人问同样的问题:“你给孩子报英语启蒙了吗?黑白卡用了吗?有没有开始上早教课?”

每次我都回答得特别直接:“没有,我不搞这些,好好陪他们玩就够了。”

他们常常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好像听见了什么“反人类育儿观”。

但我很清楚,我之所以能笃定地说“不需要”,不是因为我懒,也不是我不重视孩子,而是因为在多年心理学学习、咨询训练与自我探索之后,我早就对孩子的发展有了深刻的确定感:

决定孩子发展的,从来不是技巧,而是父母的内在底色。

01|我没有把孩子当作“项目”,我只是先把自己活明白了

作为北大本科毕业生、港中文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同时也是创业者,我不是不知道各种育儿技巧,也不是没见过一堆“科学育儿方案”。

我只是太清楚它们的局限了。

在孩子0-3岁成长的过程里,最重要的不是育儿技巧和知识灌输,而是我的内在——我知道自己是谁,我知道我为什么成为母亲,我知道我想把怎样的生命体验交付给孩子。

所以我从来没有执着过什么“启蒙计划”。

没有黑白卡,没有英语童谣课,没有提前准备五十本“必须读”的书单。

我做的事情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照顾好自己,让自己稳住,然后陪孩子玩,开心玩,用力玩。

在我的生命经验里,这不是“不努力”,而是最深的努力。

因为我要成为一个真实、稳定、有内在容量的母亲。

让我能在孩子情绪混乱时不被卷入,能在他探索世界时给出空间,能在他脆弱时撑得住、接得住。

孩子的成长速度,永远追不上父母的情绪风暴。

而我的稳定,是多年自我探索修炼出来的。

而一个孩子真正需要的,也从来不是密集的启蒙课程,而是——有人带着爱意陪他玩。

玩,看起来简单,却是孩子最天然的学习方式。

在玩耍的世界里,孩子获得的是创造力,是探索的勇气,是对关系的信任,是被看见、被回应、被理解的体验。

那些成长中最关键的能力:专注、情绪调节、想象力、语言表达、合作、安全感……全都藏在游戏里,而不是藏在父母急切安排的“启蒙清单”里。

当我蹲下来陪孩子玩,那些瞬间比任何技巧都更真实地改变了他:

他在我的注视里学会稳定,在我的回应里学会表达,在我们的关系里长出对世界的好奇。

玩耍,是孩子与父母之间最温柔的共同成长。

我对孩子的期待很简单:

多一个生命体验,多从他们的眼睛里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孩子是我的老师。他们让我回到当下,让我学会放慢,让我看到人类天生的好奇和生命力。

也正因为如此,我开始真正理解——

孩子从不是父母的作品,而是父母的镜子。

02|他们从来不是在听你说什么,而是在看你是谁

我现在特别能感受到: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在孩子身上具象化。

孩子会模仿你的语气、你的耐心、你的反应方式、你的对待世界的态度。

甚至会模仿你面对挫折时的呼吸。

这不是夸张,这是心理学里再基础不过的东西:

依恋、客体关系、代际传递。

孩子不是被“教”会的,而是被“照见”出来的。

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孩子就会内化成什么样的底色。

我曾经看过一些父母,疯狂学习育儿技巧:

“温柔坚定”“不吼不叫”“正面管教”“共情三步法”……

技巧学了一堆,每天还是一肚子火,做不到就开始内疚、自责、怀疑自己。

有位妈妈跟我说:“我知道要温柔坚定,可我做不到啊,我是不是有问题?”

我特别心疼她,也非常理解。

因为我清楚地知道——

技巧背后如果没有稳定的自我,它永远是做不出来的。

不是你不会育儿,而是你的内在还没有被好好接住。

当一个父母没有被自己照顾好,就没有余量去照顾孩子。

当一个人情绪随时可能溢出,他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温柔坚定。

这不是能力问题,是内在容量的问题。

我自己这么多年做心理学工作,最大的收获就是:

我越来越知道自己是谁,知道我要把什么价值感、生命力、松弛带给孩子。

这种“知道”,就是我给孩子的底色。

03|当我变得稳定,他们自然向上生长

很多人看到我家老大的发展会说:“你是不是偷偷做了启蒙课?”

其实一点都没有。

老大两岁多的时候去托育体验了一个月,园里的老师们纷纷惊叹:“他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比园里三岁多的小朋友都成熟、有逻辑。”

两岁多时,他就可以自然切换普通话和客家话,对英文也保持强烈好奇,经常主动问我:“这个英文怎么说?”

我知道:

这不是技巧的胜利,而是安全型依恋的胜利。

我给他的不是知识,而是一个安全基地。

让他敢探索、敢表达、敢试错。

语言不是被教出来的,是在自由和被理解中长出来的。

好奇心不是被训练出来的,是在被接纳里活出来的。

我的孩子之所以发展得自然且稳定,是因为他知道:

妈妈很稳,妈妈不会因为他的情绪崩掉。

在这种底色里,孩子的生命力会自己往外长。

当父母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孩子会自动向世界奔跑。

所有父母想要的,不就是这个吗?

可惜很多人被技巧卡住,被焦虑绑住,被短视频的“立竿见影”骗住,失去了看见本质的能力。

04|最终我想告诉所有父母:请先把你自己照顾好

我做这个公众号 “父母成长指南”,不是为了告诉你们“怎么做”,而是想陪你走向“成为谁”。

因为育儿的本质不是训练孩子,而是在打磨你自己。

不是控制孩子,而是扩展你的内在容量。

不是让孩子成为什么,而是让你先成为你自己。

这一点,是我所有经验和专业背后的底层结论:

父母的心智,就是孩子的天花板。

更重要的是,不仅仅是妈妈需要成长,爸爸也需要成长。这也是这个公众号名字的坚持——父母成长指南。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你愿意和我一起,把育儿当作一场——
让自己更稳、更松弛,也让孩子拥有更丰盛的生命底色的共同成长吗?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父母的心智,就是孩子的天花板|北大心理妈妈的第一篇育儿文章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