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以后,我们会发现,和孩子沟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世界著名教育专家伊莉莎·梅德哈斯通过研究发现,几个世纪以来,亲子关系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从专制转向民主。社会的中心从成人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现在,大部分家长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还得征求孩子的同意。
虽然亲子关系不断演变,但是梅德哈斯敏锐地观察到,成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大多只是协商、恳求、唠叨,还有其他费力却无效的互动。更致命的是,有两大错误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一代又一代的生活中。
第一个错误,我们对孩子使用的一些表达,实际上是在鼓励孩子“寻求大人的认可”。这似乎使孩子为了讨我们的欢心,愿意做任何事。第二个错误,成年人所用的某些表达,阻碍了孩子逻辑思维的发展。有些表达让孩子无法客观思考;有些表达让孩子无法拥有清晰的思路;还有一些表达让孩子完全丧失思考的能力。
尹丽莎·梅德哈斯是医学博士,获美国“教育专家奖”、“父母选择奖”、“全美亲子协会年度大奖”、“美国国家育儿出版物(NAPPA)金奖”等多个奖项。她透过19年教养孩子的经验,以及担任家庭医师13年的经历写了一本书《与孩子好好说话:简单、具体、高效的说话技巧》。在书中,她给出了一些建议,告诫父母要对亲子沟通的方式做出调整,改变不良的沟通习惯,培养不再看人脸色行事的孩子,不再阻碍孩子们的逻辑思维发展。
1、提供有限的选择
我们应该多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越早开始越好。要不然孩子长大后怎么会有能力决定自己的行为呢?而且,每一次你让孩子做选择的同时都是在告诉孩子:你对他(她)有信心,相信他(她)有能力自己做决定。
以下三种句型可以通过给孩子提供有限的选择,鼓励孩子进行“自我引导”:
1.“如果……那么……”:“同学们,如果你们能在这节课上完之前完成早上布置的任务,那么我们就不用挤占下课时间了。”
2.“等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等你梳好头发,穿好衣服和鞋子,我们就可以按照原定计划去看电影。”
3.“这个,还是那个?”:“宝贝们,该吃早餐了。你们想吃什么?麦片,还是奶奶最拿手的法式吐司?”
有两点要注意:第一,不要把有限的选择变成贿赂或者威胁,因为这种做法会让选择变成“来自外界的刺激”,而不是让孩子通过“自我引导”,出于正确的理由,做正确的事。我们稍后还会详细探讨这一点。
第二,无论孩子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我们都必须接受,否则,孩子的整个决策就会变成揣摩大人的心思,而不是决定他们自己想要什么。
2、做出客观评论
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不止是让孩子听话,还要让孩子能够权衡利弊、思考更好的处理方式、考虑自己的行为可能招致什么后果。我们作为孩子的向导,就应该为孩子的这一逻辑思维过程清楚所有障碍。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的脑海里会出现印有“犯罪现场——请勿入内”的黄色封锁胶带以及闪着警示灯的橙白相间的路障。阻碍孩子逻辑思考最可怕的路障,莫过于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行为被人妄加评论。
凭自己的主观臆断评论孩子,暗示孩子不符合我们的期望,可能会让孩子产生一系列负面的情绪反应:有时候孩子会为了挽回自尊用言语进行反击;也有可能会自己生闷气,觉得自己糟透了;青春期的孩子还有可能会干脆摔门躲进自己房间……总之他们就是不会进行自我反思以及想办法改正。
对孩子做出客观评论,孩子就不会觉得受到攻击,可以避免这些典型的情绪反应。同时,还可以引导孩子通过各种方式反思自己的行为。譬如,孩子可能会思考如何抵制冲动以免犯错;也可能会找到正确的行为动机。
如果孩子已经做出不负责任的事,大人在评论孩子行为的时候保持客观,可以引导孩子分析自己的行为所招致的后果。总之,客观、不带个人情绪的评论可以帮助孩子认识、消除并改正错误的行为模式。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具体的范例:
1. 如果你看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随地乱扔垃圾,你可以跟他说:“不好意思,年轻人,我看见你掉了一个空纸杯,那边有垃圾桶。”比较一下这种表达:“你知道在这里乱扔垃圾要罚款两百美元吗?像你这样把垃圾扔在人行道上真是既没头脑又没教养!”
2. 如果你的两个孙女一起画画的时候突然吵了起来,你可以跟年龄稍大的孙女说:“看来蕾切尔不喜欢自己手上的蜡笔被人突然拿走。”比较一下这种表达:“梅根,不要这么野蛮。要是我再看到你抢蕾切尔的蜡笔,我就把你送回你爸爸妈妈那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