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专家做过这样一项研究:在有各种玩具的实验室里,实验者告诉孩子们看住笼子里的仓鼠,不要让仓鼠跑掉。
在实验者离开的25分钟内,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把眼睛从仓鼠笼子上移开了一会儿。
当他们转过脸的时候,笼子里的仓鼠不见了。然后观察孩子的反应,结果证明,4岁孩子开始有了内疚感的萌芽,5~6岁是孩子内疚感发展的时期。
这项研究表明,在面对过失的时候4岁以上的孩子,做错事后或认为自己有错的时候,就能体验到内疚感。
所以,父母就想利用孩子的内疚感。
他们认为,孩子既然有了内疚感,说明他知道自己错了,便会按他们希望方式的去做,大部分时候会得到满意结果。
因此尝到甜头的父母会有意无意地给孩子制造一些内疚感,让孩子向他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可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孩子为了消除内疚,经常会做一些自己不想做但能迎合父母的事情,而被内疚感而控制,渐渐的失去了自己。
知乎网友砚谷墨清说:“制造内疚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教育模式,其原因就是为了获得控制感。”
美国的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将这种行为非常形象的定义为“情感勒索”。
在亲子关系中,无论是威胁还是感动,当父母把付出或要求摆上台面的时候,孩子就已经陷入情感勒索中。
《情感勒索》一书中也讲到:“当亲密关系和安全感被摧毁以后,孩子的幸福感与心理健康也就随之消亡。被家长情感勒索的孩子会陷入突如其来、有苦难言的窘境。”
前段时间,刷爆朋友圈的朱雨辰妈妈就喜欢用内疚感控制孩子。朱妈妈每天4点起床为儿子熬梨汤,并逼儿子一定喝,每天检查空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