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帮他做选择是有意义的,但孩子渐渐长大,他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一味地忽略他的想法则会适得其反,孩子要么变得叛逆,要么变得软弱。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所承担的角色也要逐渐倾向于辅导者,而不是决定者。尤其在一些小事上(例如买衣服、点餐等),要慢慢地让孩子去学习、去思考如何为自己负责。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帮助孩子分析不同选择的可能性,规避弯路,然后把选择权交给他。你可以要求孩子跟你商量,但不能要求他按照你说的去做。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明白,他们会觉得自己没有错为什么不能这样做?
——这是他们的感受。
一味地包办,不仅剥夺了孩子的权利,也忽略了他们的感受,这样的父母满足的其实是自己。
而一旦所做的事情有了“为了孩子”这个外壳,事情就变得无懈可击,孩子也无力反驳,甚至孩子的不理解还会让父母感觉自己多么用心良苦。这样的做法实则是在自我感动。
就像电影里的外婆,培养女儿成为天才数学家,究其原因根本就不是为了女儿好,而是为了名利(一个天才数学家母亲的称号)。将一己私欲包装成“为孩子好”的模样,把自己的需要灌输到孩子的身上。
甚至到了玛丽,她爱玛丽吗?不,她争夺玛丽的抚养权,提供她更好的生活条件完全是因为想让她成为下一个数学天才,既然女儿自杀了,自己的计划落空了,于是就拿孙女来填补这个空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