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父母对孩子的爱变成了过度的紧张、担忧。
担心孩子在外面吃不饱穿不暖而每天打10多个电话;担心孩子早恋而每天偷翻孩子书包,偷看日记;担心孩子毕业找不到工作托人找关系,不管是否适合;担心孩子找不到男朋友亲自到公园贴征婚启事;……
当爱成为一种枷锁,孩子要么成为了“妈宝男”,要么与父母成为永恒的“对抗者”。
武志红在《奇葩大会》的一期节目中讲述,在广州日报写心理专栏的时候,一个读者给他写了一封很长很长的信:
女孩和男孩相恋三年,非常恩爱,她断定会很幸福,而且男方的条件也很好,但是女孩的父母严重反对,简直以死相逼。武老师和他们见面后,便问这位母亲,为什么要反对女儿的婚事。母亲的理由是,她觉得女儿很好看,而且学历又高,是本科,男孩只有专科,配不上她女儿。但是男方的收入却是她女儿的三倍。直到最后,这位母亲泪崩道出了实情:女儿以前什么事都会和她说,这次居然偷偷恋爱了半年才被发现,之前对她百依百顺,就是她的小棉袄,这件事发生之后,觉得与孩子的连接就断了。
当一位母亲将所有情感重心都投入在孩子身上,很容易失去自我,孩子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母亲敏感的内心,最后她赢得的不是孩子的幸福,而是想再次牢牢抓住“不曾背叛自己”孩子的心。
就像故事里的这位母亲,女儿随她心意和男孩分手,但也离开了母亲所在的城市。
前段时间,Papi酱在节目中的人生排序惹得争议:自己>伴侣>孩子>父母。
之前我也不是很理解,觉得说这种话的人绝对还没有孩子,可现在仔细一想,这才是人生正解。
如果一个人不能够把自己经营好,你围绕着谁转,都会很快失去自我,不管是爱情、亲情还是亲子关系,你的敏感、控制欲就会滋生出来。
孩子与父母都是陪我们走一段路的人,要学会和父母“告别”,学会独立,也要给孩子成长的空间,让他们得到历练。
假如有一天,种子妈的女儿不管是去异地求学、工作还是长发及腰等待出嫁,我会露出的是笑容,而不是眼泪。
因为,我相信我给的爱,足够她自信、自强去应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最好的爱是相互信任,而不是怜惜。
女儿,我也希望你的每次出走都没有负担,“不必追” 是我们留给彼此最好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