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孩子问我:不愁吃喝,我为什么要读书?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不愁吃喝,我为什么要读书?

估计等儿子长大,这问题八成得问到我脸上。

虽然家里书房、客厅,但凡有整面白墙的地方,都被顶到天花板的书架塞满了,但我好像从来没有认真总结过读书到底有啥用。

我不想用那些看起来很漂亮、很经典,但很空的话去回答他。

像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可以充实一个人的精神、洗涤一个人的灵魂”,又或是“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获取智慧和人生经验的过程”,这类金句听着很高雅,但喝下去就像是炖了一夜的母鸡汤,闻着香、喝着腻,虽然解馋、但是一点都不压饿。

我们习惯用漂亮话抬高读书行为的精神高度,却因为与普通人具体的生活脱离太远,从而很难感知到它具体的实用价值。

今儿是世界读书日,借着这个日子我想了想,如果真有一天被孩子问起这个问题,我该如何给出一份真实、有用、深入的回答。

一、毕业后的“读书”

在尹文刚版《神经心理学》第五章“感知觉过程的神经心理机制”中,有这样一幅图:

如果我什么都不说,或许你只能看到一片模糊的斑点和黑白杂色。但如果我提醒你:图左上角是一棵树,树下那团黑影是树荫,而正中央有一只朝树下走去的斑点狗——你可能立刻就“看”出来了。

更有趣的是,一旦你识别出了这条狗,此后的每一次再看这幅图,你都不再需要费力辨认。那个斑点与线条拼凑出来的图像,已经牢牢地定格成了一只狗的形状。

十年后,当你早已忘记自己第一次看到这张图时的迷茫,如果看到有人盯着图半天还看不出什么时,你可能会感到不可思议——“这不明明是一条狗吗?”

但事实上,这种“不可思议”的感觉,本身就说明了一种心理机制的存在——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往往依赖于已有的知识框架。一旦“看见”,就很难回到“看不见”的状态。

这幅图的研究正是为了揭示:我们的知觉,并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过程,而是由已有经验主导的主动建构。心理学中把这种现象称为“知识的诅咒”——一旦掌握了某种知识,我们就很难再设身处地地理解那些“尚未知道”的人。

你有没有注意到,这种机制几乎每天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

比如家长辅导孩子写作业时的经典场景:明明是道“很简单”的题目,孩子却卡壳半天。家长往往一眼看出解题思路,却搞不懂孩子到底哪里“想不通”。

其实这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他们的大脑尚未发展出与题目结构匹配的知识框架。相比之下,家长当年做过类似题、刷过无数练习,早已习得“看见”的能力,犹如脑中有一只无形的斑点狗轮廓,迅速将混沌图像还原为有意义的信息。

这是毕业之后继续读书的第一个好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避免误会、减少焦虑、提升共情力。

尤其是心理学类书籍,如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等,它们从神经结构、认知模式、成长规律到社会环境等多个维度,帮助我们更立体地理解“人”的底层运行逻辑。

如果没有这些心理学的知识,我大概率也会像很多家长一样,简单粗暴地认为:自己一眼就能看出思路,而孩子不会做,肯定是因为不用心、偷懒、态度不好。

但正因为读过这些书,我知道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想解,而是他的大脑还没建立起那套“一眼看出答案”的图式。

所以我愿意等等,陪他一起在那些看似混乱的线条中,慢慢找出那只属于他的“斑点狗”。

二、

书架上还有两本发展经济学方向的专著,一本是《贫困与饥荒》,另一本是《改造传统农业》。我现在既没挨饿、也不种地,之所以读它们,纯粹是出于好奇:一个国家和地区之所以贫穷到底是因为什么?而一个农业国家的民众想要翻身为什么如此之难?

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有这样几段话:

“在解释农业生产的增长量和增长率的差别时,土地的差别是最不重要的,物质资本的质的差别是相当重要的,而农民的能力的差别是最重要的”;

传统农业并不是某种农民偏好游手好闲的结果,相反,游手好闲似乎是边际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结果”;

“促使这些人去做更多的工作的刺激是微弱的,因为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非常低;促使这些人进行更多的储蓄的刺激同样是微弱的,因为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也非常低”。

这些话看起来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远,但如果我们换一种视角来看——

把孩子比作“农民”,把学习比作“种地”,把不愿意学习、不愿意努力的状态,比作“游手好闲”——那么发展经济学里的一些重要结论,其实可以直接拿来理解孩子的学习行为。

比如,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不努力”“太懒”“一点上进心都没有”,但如果站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也许不是孩子懒,而是他在“认知世界”这块田里,播种一次看不到成果,施肥也提不起产量,整块田的“边际学习产出”极低——于是,“不努力”,成了一种非常理性的选择。

一个孩子的“努力意愿”,并不取决于他自己“想不想”,而是取决于他能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看到哪怕一点点的“增长”与“回报”。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成就感频繁出现、反馈系统高效、学习结构清晰的孩子,往往更愿意持续投入,他们就像是在肥沃土壤中种地的农民——哪怕累,也值得,甚至累并快乐着。

这是读书的第二个好处——当我们翻阅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类的书籍时,便会逐渐意识到:个体的行为,从来都不是孤立发生的,也不是凭个人意志就能随意扭转的,而是在特定环境与制度结构中被塑造出来的产物。

制度如何设置奖惩?资源如何配置路径?一个人是奋发向上,还是选择躺平,往往不只是自己“想不想”的问题,更是“能不能”的问题。

有时你以为是性格问题,其实是结构问题;你以为是懒惰,背后可能是长期激励失灵;你以为是自由选择,实则是被政策悄无声息地引导到了某种轨道上。

而读书,尤其是读那些从宏观结构层面分析人类行为的书,能让我们脱离“个体归因”的偏见,看到更深层的“系统逻辑”。

看完《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我会对“努力”二字多几分敬畏,也开始明白为什么有些人终其一生注定只能是这样的人;

看完《置身事内》,我才意识到新闻中那些枯燥的政策条文,其实就是一只看得见的手,操纵着每个人的命运参数;

看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及《塔木德》,我更能理解信仰和文化是如何驱动个人乃至整个群体的行为。

这些书,并不能直接帮我赚到钱,但它们帮我理解了很多“个人选择”,其实是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制度设计默默塑造的结果。

它们让我看清自己在哪儿,认清自己想去哪儿,并且窥见了这个世界的一点点运行规则。

我不是一个可以改变世界的人,但如果有幸捕捉到一点时代的脉动,能站在浪头上,哪怕只是片刻随风起舞,也足以避开许多无意义的挣扎与盲目的努力。

连玩游戏的人都知道,想把游戏玩好,必须先要充分了解游戏的运行规则,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比游戏更加复杂的现实世界——一个无法时刻保存重开、一个没法暂停等待、一个容错率更低、损失代价更大的超级系统。

想靠出生自带的“本能经验”,糊里糊涂地玩好这款现实版的“我的世界”,基本门都没有。

三、毕业前的“读书”

以上说的,都是毕业以后的读书——它让我们看懂别人,也看懂自己,更逐渐看懂这个社会。那还在学校里的读书,又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考试?为了将来能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

对那些一路领先的学霸来说,这样的目标或许确实有点现实意义。

但对普通孩子来说,尤其是怎么努力都注定考不进前5%,最终无缘顶尖学府的孩子来说,在校读书的真正目的,其实只有一个:

为了锻炼终身学习能力而读书。

不是为了某一张试卷、某一次排名,而是为了未来漫长人生中,能够持续学习、不断更新自我、适应世界快速变化的底层能力。

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校读书的重点就两个:一是训练底层能力,二是掌握理解现实世界的必要基础知识。

就拿我们校内安排的各门学科而言:

语文课教的不只是字词句篇,更是阅读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将决定我们未来能不能准确理解他人的意图,又能不能把自己的观点讲清楚、讲明白;

数学训练的不只是计算、做题,而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日后应对处理复杂事务、做判断决策的底层认知工具;

英语课程也不仅仅是背单词做阅读,而是帮我们建立起与国际知识体系对接的通道,是未来“信息获取能力”的一部分。

物理、化学、生物这些理科课程中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公式、反应方程式和显微结构,它们背后所训练的,其实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包括假设与验证、因果推理、变量控制、系统观察等。这些方法,是建立理性分析能力实证判断力的基础工具。

掌握了它们,我们才能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不被直觉左右、不被情绪裹挟,而是具备一种基于证据和逻辑的思维习惯

历史、地理、政治等文科课程,则提供了一整套理解现实世界的基础知识结构。

历史教我们看见社会变迁背后的制度演变与人性博弈,地理让我们明白资源分布、地缘格局如何影响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而政治则是帮助我们理解国家如何运作、政策如何制定、资源如何分配。

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这些内容,确实不够深入,甚至有些知识在长大后可能还需要被修正或补充。但它们的价值不在于“完整”甚至不在于“正确”,而在于奠定了一块最基础的认知地基。

它们就像那张图中的斑点狗,当我们去看更加模糊、复杂的现实问题时,能协助我们一眼认清其中的核心结构。

也就是说,这些基础学科并不能直接给出我们可以运用一辈子的“答案”,而是在我们面对更复杂、更真实的问题时,提供一种看清本质的“甄别力”。

这些东西,不是让我们记忆背诵的材料,而是帮我们掌握分析框架的素材;这些东西,也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日后在更复杂的世界中,保留一个不断精进的可能。

总结一下:

不愁吃喝,为什么还要读书?

一个能不断研读各领域书籍的人,会有更大可能不被本能情绪所裹挟、不被喧哗的表象所迷惑、不被热闹的群体行为所牵引。

在面对复杂、混乱的局面和选择时,他会有更科学的分析方法去理清因果,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去应对不可知,而这一切决定着他是否会有清晰的判断力去保持冷静和独立。

既然这个问题是孩子问的,那就用一个孩子也能理解的例子做结尾吧:

如果爹妈能多看点书,多了解一些学习行为背后的深层规律,孩子的屁股真的能少挨不少揍。

这,就是知识带来的理性而实用的力量。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孩子问我:不愁吃喝,我为什么要读书?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