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当我读懂“情感储蓄罐”理论,教育孩子终于不再小心翼翼,该骂就骂,该打就打,孩子也不记仇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01

儿子今年14岁,上初二,正值“叛逆期”。

每天放学回到家,他把书包随手一扔,接着“砰”的一声关上门,就开始打游戏。

眼看一个小时过去了,我好声好气去提醒:“儿子,时间到了,该放下手机了。”

他眼皮都不抬一下,不耐烦地回一句:“知道了,马上。”但这个“马上”往往能持续半个小时。

等我再提醒,语气稍微加重一点,儿子立马就能把耳机一摔:“烦死了!催什么催!”

就因为这,我们娘俩没少吵架,基本三天一大吼,两天一小吼,弄得家里也乌烟瘴气的。

老公也发愁,劝我说现在讲究“科学育儿”,尤其是对青春期的孩子,不能硬来,谁谁家孩子,就是家长逼得太紧,最后……

我害怕了。于是,便逼着自己学习各种理论,什么正面管教、非暴力沟通,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

看到儿子磨磨蹭蹭,都晚上10点了,作业还没动一下,我闭上眼、深呼吸,心里一个劲儿地默念:冷静,冷静,专家说了,要理解孩子,要沟通,不能发火……

他考试考砸了,我强忍着气,安慰他:“没关系,一次没考好不代表什么,我们找找原因。”

儿子倒好,一副“反正就这样了”的无所谓态度,转头又去打他的游戏了。

行,我继续理解他:“儿子,你是不是觉得学习压力很大,玩游戏能让你放松?”他点点头。

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他心安理得地继续玩,因为“妈妈理解我”。

我真的快分裂了。

白天在公司累一天,晚上回家还得继续扮演理想妈妈——不能吼,不能骂,更别提动手了。

一段时间下来,我整天小心翼翼、忍气吞声,生怕那句话说重,就把他引爆了。

可儿子倒好,根本不领情,该吃吃该玩玩,学习一点不上心,臭脾气倒是见长不少!

有一次,儿子又是玩游戏到深夜,第二天早上果然没起来,上学迟到了。老师打电话过来,语气不太好。

挂了电话,看着儿子睡眼惺忪、还打着哈欠的样子,我积压的火实在没忍住,对着他一顿输出:

“昨天晚又打游戏打到几点?告诉你多少遍早点睡早点睡,你听过一句吗?”

“你脑子里除了游戏还有什么!我看你这学也别上了,天天在家打游戏算了!”

没想到儿子比我还激动,猛地一拍桌子:“好啊!正合我意!”

说完直接摔门进屋了。

从那之后,儿子明显跟我记上仇了,变得冷漠起来,见了我也不说话,感觉我和他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好羡慕父母那辈人。那时候,孩子不听话,该说就说,该吼就吼,实在不行了,抄起笤帚打两下,孩子过后也不记仇。

可现在呢,想管不敢管,想说不敢说,家长自己忍了又忍,孩子还不买账。

02

那段时间,我郁闷得不行,每天都唉声叹气。

朋友见我这样,转发给我一个有关“情感储蓄罐”的教育视频。

看完之后,我一下子就释然了,感觉说的太符合我们家现在的情况了。

视频里老师说:

学习本来就违反天性的事,大人跟孩子的需求本身就不一致,所以闹矛盾太正常了,因为很少有人能够做到永远的情绪稳定。

有时候翻脸、吵架、冷战,都免不了,关键是把握好“度”。

其实家长跟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就像一个“情感储蓄罐”。

平时没事儿的时候,我们就常往里面存点儿“感情”,不用多,每天一点点,慢慢地,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底子”就厚了。

这样一来,等真有了冲突,到了非管不可,甚至不得不翻脸的时候。

因为之前存的“本钱”够厚,就能“扛得住”这次消耗,不至于一下子就把关系搞僵、把感情耗光。

那怎么存“感情”呢?

很简单:家长放低姿态,平时多跟孩子聊点他们感兴趣的“闲事儿”,真心实意地去倾听、去理解、去认可孩子。

比如,聊孩子喜欢的明星、听他吐槽学校的烦心事、耐心地看他兴致勃勃地给你展示新学的技能……

哪怕只是每天睡前花上十几分钟,听他天马行空地瞎侃,我们时不时搭个腔,说句“可以啊!”“真的假的?后来呢?” 这都是在存感情。

反之,如果我们平时从来不“存钱”,跟孩子除了学习、作业、规矩,就没别的话,一开口就要求孩子这样那样,看到他就忍不住挑剔指责。

那这个储蓄罐,本来就是空的,甚至是负数!家长再遇到事儿去“取钱”,如发火、管教时,他不跟你彻底翻脸才怪!

我明白了!之前,我都是一直在从情感储蓄罐里面“取钱”,却根本没有认真“存过钱”!

仔细想想,我跟儿子的日常交流,好像百分之九十都围绕着学习。我很少耐下性子,去听他讲那些“废话”。

我们的“情感储蓄罐”早就空空如也。

想明白这点,我感觉轻松多了。

我不需要再逼自己去做一个“完美妈妈”了!我也可以有情绪,可以生气,可以管教,但前提是——先存满我和儿子的“情感储蓄罐”。

具体做法如下:

03

1、每天存钱:和儿子“闲聊”15分钟,不带任何教育目的,不评判,不指导,就是纯粹聊天

比如,儿子打完游戏,兴奋地跑来跟我说,他今天五杀了。

我不再皱眉头说“就知道玩”,而是真凑过去看一眼,捧场地来一句:“行啊儿子!这么厉害!快跟我讲讲你是怎么做到的?”

放学回来,儿子跟我吐槽他们班主任今天有多“奇葩”。

我不再下意识地去维护老师权威,而是跟他“同仇敌忾”:“真的假的?那老师确实有点过分哈!”

他兴冲冲地跟我分享,网上刷到的搞笑视频。我不再说“少看点这些没用的”,而是跟他一起哈哈哈笑得前仰后合。

有时候我们俩就窝在沙发上,看一部儿子喜欢的电影,哪怕是很无聊的片子,我也强迫自己投入进去,时不时跟他讨论两句剧情。

这些交流,从学习方面看,确实挺“无用”,对提高成绩没啥帮助,但却能“储存感情”。

儿子明显感觉到,我不再是那个,只盯着他分数和作业的妈妈了,而是个愿意听他说话、真正关心他喜怒哀乐的“真人”。

他跟我说话的语气放松了,脸上的不耐烦也少了。我们之间那种剑拔弩张的气氛,在慢慢地消散。

2、该翻脸就“取钱”:遇到原则性问题时,和孩子表明底线,该管还得管

关系缓和了,不代表我就不管他了。

有些原则性的问题,比如撒谎、不尊重人、或者确实影响到正常生活的坏习惯,该管还得管,而且要明确、坚定。

有一次,我发现儿子又偷偷熬夜玩手机,第二天精神萎靡。

晚上,等他情绪好的时候,我把他叫到跟前,这次我没吼,但语气非常严肃:

“儿子,我们聊聊。你自己知道昨天晚上玩到几点吗?看看你的大黑眼圈。熬夜不仅伤身体,还影响白天学习,这个道理你肯定懂吧。”

“妈妈可以理解你想玩,但不能没有底线,身体是自己的,学习也是你自己的事。如果你自己管不住自己,那妈妈就得帮你管。”

“从今天起,晚上十一点之前,手机必须放到我这里充电,早上再还给你。”

儿子想反驳。我看着他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

“没得商量,这是底线。你要是觉得不公平,那你就用行动证明给我看,你能自己管好自己,能保证按时睡觉,不影响第二天状态。”

“等你做到了,手机可以还给你自己保管。”

儿子看着我坚决的样子,没再说什么。虽然不太情愿,但那天晚上,他还是把手机交了出来。

这次出手,因为有了前面“情感储蓄”的积累,儿子虽然不乐意,但没有像以前那样激烈反抗。

因为他能感觉到,妈妈不是故意跟他作对,是真的在担心他的身体和状态。

3、和孩子发火后,一定要及时修复关系,然后继续往“情感储蓄罐”存钱

当然,我也有控制不住脾气的时候。

有一次,因为儿子连续几天,作业都写得一塌糊涂,字迹潦草,错题连篇,我反复提醒他订正,他一直敷衍了事,还嫌我烦。

我当时一股火上来,就把他作业本给撕了!

儿子当时就炸了,冲我吼:“你凭什么撕我作业本!”

我也火冒三丈:“我凭什么?就凭我是你的妈!你看看你写的这叫什么玩意儿?!糊弄鬼呢?!”

那一次,我们吵得很凶。吵完之后,两个人都很受伤。

等冷静下来,看着被我撕坏的作业本,还有儿子通红的眼睛,我心里也懊悔,主动去找他求和:

“儿子,今天妈妈太冲动了,不该撕你的本子,对不起啊。

但是,你最近作业态度确实有问题,妈妈很着急。我们能不能好好谈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儿子也知道自己错了,低着头说:

“最近有点浮躁,沉不下心来,我会调整的。”

那天,我们娘俩难得好好聊了很久,心结也终于打开。

我心里清楚,这次能这么快“翻篇儿”,一来是我及时道了歉,主动修复关系,但主要还是因为平时“存”的感情够用。

儿子知道我是爱他的,所以即使我发了火,他也不会真的往心里去。

之后,我就更有意识地花时间往“情感储蓄罐”里“存钱”。慢慢地,我发现,儿子真的变了。

虽然他还是喜欢玩游戏、偶尔也会偷懒,但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浑身是刺,动不动就跟我对着干了。

我批评他,他会听,当时会不高兴,但过一会儿,他会像没事人一样凑过来跟我说话。

渐渐地,我们之间的“废话”越来越多。

我也终于明白:

教育孩子,真的不需要那么“小心翼翼”,只要我们的“情感储蓄罐”是满的、“家底厚”,就不用担心冲突和管教,该打打,该骂骂,孩子也不会记仇。

与其把自己逼成一个不敢管、不敢说、内心憋屈的“完美家长”,不如做一个真实、有血有肉、会喜怒哀乐,但始终愿意去爱、去连接的妈妈。

但唯一要记得的是,一定每天记得往”情感储蓄罐”里面“存钱”。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突然变得叛逆、厌学,感觉完全变了个人,我们很多家长都是懵的!

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既不愿意听我们讲,也不跟我们沟通自己的想法!

跟孩子把道理说尽了,甚至是硬逼,全都没用!我们只能陷在跟孩子“较劲”的对抗泥沼里,无法自拔!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当我读懂“情感储蓄罐”理论,教育孩子终于不再小心翼翼,该骂就骂,该打就打,孩子也不记仇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