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认识世界
父亲总是带着林晓宇换不同的路走,不仅在于带领晓宇认识大千世界,积累丰富的真实知识和生活经验,还在于能够培养晓宇的创新能力。
创新学家告诉我们, 经常走不同的路线能够培养一个人的创新力,创新意味着做不同的事或者将事做的不同。
汤姆·麦卡勒姆在一次关于我们如何变得更有创造力和更有创新精神的TED演讲中提议:每天走一条不一样的路去上班,然后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新的路线,而不是你的常规路线。
这样的话,打破你平常的习惯和花时间形成新的路线,不仅会通过神经可塑性形成新的神经通路,而且会在这个过程中触发这么多的神经突触,刺激大脑细胞和回路。这样做,这也为人的思维创造了一个更具创造性和创新性的环境。
引导孩子学习思考
形成自己的判断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曾说过,“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脆弱的生命因为思考的力量而变得无比强大。
在这部微电影中,父亲总是提问式引导儿子,教育儿子: 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要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形成自己的判断。
片中,有一天,因为道路施工,面前的路暂时走不通。
“爸爸怎么办啊?”林晓宇问道。父亲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不断地引导他,让他思考每天在路上看到的事物,回想以前的生活经验,然后综合起来判断,让他自己尝试着找到另外一条路,结果,他成功了!
父子俩走到校门口,林晓宇却被同学嘲笑家里没车接送上学,感到很没有面子,也很困惑,林晓宇对父亲为什么不愿意开车送他上学感到不解。
父子二人在车库里对这件事展开了交流。
“爸爸,别的同学都坐车上学,我也想跟他们一样。”
爸爸回应道:“为什么要跟别人一样呢?每个人都生来不同,所以自己的路就要有自己的判断”。
“这样,你才是与众不同的林晓宇啊”
原来父亲让儿子走路上学,时刻在提醒孩子: 做一个不随波逐流,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异行者,成为与众不同的一个人。
整部电影中,父亲总是以冷静、理智的方式,平和的语言引导孩子,在对儿子的爱并不挂在嘴上,却时时、处处体现了对于孩子的爱。
同学的“嘲笑”让 林晓宇困惑
独立判断的背后,通常是倾向于让孩子自己做决定的家长;而毫无主见的背后,往往是事事都替孩子做主的父母。
根据 心理健康专家劳拉·德绍尔的说法, 不让你的孩子做决定,会把他们变成有依赖性的成年人。
德绍尔在《今日心理学》中写道,为孩子做每一个决定,包括他们穿的衣服、他们做作业的确切时间以及他们可以和谁一起玩,都可以消除他们做决定的欲望。
德绍尔还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很可能会寻求一种完全由他人掌控的关系。”
“内心笃定,拒绝随波逐流。掌控自己的人生,而不被他人左右;坚信自我的信仰,而不向世俗妥协;充实人生的阅历,而不屑表面浮夸。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去收获别样的风景。”
这是影片结尾时父亲对异形者的定义,其实也是对于最好生命的诠释和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