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真实接纳十分艰难。
第一,你要自我接纳。
不能自我接纳就无法接纳他人,如果有就是强迫接纳,十分消耗。
最近,我把朋友圈签名改成了:敬畏自己生命中的任何阶段。
活着是单程路,谁也无法重新来过,所谓往事不堪回首指的是厌恶、贬低过去的自己,恨不能把那经历彻底抹去。
你不要抹去,要去敬畏,当初任何决定与选择都是当时比较而言最优的。
越理解自己的伤痛,就越不容易投给孩子,就不会把包容变成纵容,就不会矫枉过正,譬如:
被严重控制是你的伤,很可能会给孩子过度放纵的自由;
没钱读书是你的伤,很可能把赌注全押在孩子学业上;
没人疼没人爱是你的伤,很可能就会溺爱孩子。
过去可以补偿,但前提是对自己的过去有个清晰认识。
第二,你的负面情绪要有去处。
无论什么办法,不管工作还是瑜伽,不管咨询还是课程,不管伴侣还是情人,不管知己还是闺蜜,你一定要找到接纳自己负面情绪的他人或场域。
你的攻击、压抑、愤怒在这里都可以或部分可以被接住、被容纳、被理解。
被接纳越多,就越有经验接纳孩子,这是良性循环。
否则就是恶性循环,孩子表达攻击,而你的攻击还无处发泄,干柴烈火一点就爆,哪还谈什么接纳。
第三,允许自己接不住孩子。
孩子只能陪你一程,他有他的使命,你有你的,你们交织又分离是必然,也是自然。
交织的岁月里,没有任何父母可以一直接纳,恰恰是这种「不够好」给了关系一个间隙,孩子才有机会自我发展。
这并不矛盾,因为不够好和伤害完全是两个维度,所以我最好的建议不是让你无条件接纳,而是有条件接纳,类似某种需求互换。
如果你不同意父母也会依赖孩子,无意识就会粉饰太平,很容易就变成以爱为名的控制。
但凡两人深度互动,一定是彼此满足,而不是一方总在付出,另一方总在索取。你对孩子也有需要,需明示而非含糊其辞。
你希望孩子考重点学校、希望孩子勤俭节约懂礼貌、希望孩子学钢琴美术架子鼓……你就要清晰这些是你的需要,要明确告诉孩子。
比如这样说「妈妈希望你学钢琴,因为你学了我就开心,就更喜欢你,你愿意满足我吗?」而不是说「让你学钢琴是为你好,让你出人头地有才华」,好像显得多么伟大似的。
明示需求这句话,你讲出来有多难,决定了你们关系有多不和谐。
此刻,孩子学会了 3 点:情商高的表现:提高情商的训练方法,学前儿童心理学书箱
第一,我的需要可以像妈妈那样直接表达;
第二,我也是有能力满足别人的,无论他多么权威;
第三,我与妈妈是平等的。
需求互换就是人格的对等,也是接纳的本质,同时要承受一个风险:
孩子可能不会满足你,如同你不会满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