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避免观念先入为主,忽视了孩子的情绪
还有的家长和孩子聊天时,总是急于下结论,或急于用自己的观点否定孩子的观点,比如对话2中的妈妈,就是急于纠正孩子“讨厌胡萝卜”的看法,结果孩子并没有因此就顺从地多吃一些胡萝卜,反而直接结束了对话。
我们再看一组例子——
对话3
小明:爸爸,我不想学数学!
爸爸:为什么?
小明:数学太难了,很多题不会做。
爸爸:你这是畏难情绪,要不就是听课不认真。
小明:可我上课认真听了,也努力学了。
爸爸:数学很重要,将来还要学物理、化学,数学是基础!
小明:我知道很重要,可就是感觉学不会。
爸爸:那是你还不够努力,学不会也得学,多做练习题,把每道不会的题都弄懂了,还能学不好吗。
小明:哦。
可以看得出,小明的爸爸在积极地“引导”小明,他认为小明对数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仅用“畏难情绪”“听课不认真”直接贴标签、下结论,还给出了“多做练习”这样的“解决方案”。可是,孩子并不是不知道数学的重要性,“多做题”、“改错题”,道理都明白,可为什么还是不想数学?
其实,孩子发出“不想学数学”这样的牢骚,并不是真的不打算学数学了,他只是在宣泄苦闷的情绪,寻求抚慰。
你会发现,强目的性、直接下结论、聚焦于解决方案,具有这些特点的对话方式,都无法让聊天进入一种放松的氛围,用此方式聊天的家长,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回应孩子当下的情绪,而是把注意力指向未来。
那么,好的聊天方式是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