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很多父母都会有类似的心路历程:
“你说我为什么要发脾气呢?明明他还小,有些事就是做不到。”
“第二天一早起床,我就后悔了。小事而已,不值当的发火啊!”
“我就是不理解。明明发火前,我也跟他柔声细气地讲道理了,为什么他就是不听呢!说半天也没效果,最后只能发脾气!”
“发脾气后总有那么一两天是有效果的,可是不出一周,就又是老样子了。我真是没办法了。”
“网上都说,最弱的父母才天天发脾气、讲道理,我大概就是最弱的父母了……”
和朋友聊天,她经常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在我看来,能觉察到不妥并想要改变的父母才不弱,能挣扎的人才有可能找到突破口,反倒不必自我苛责。
了解一下发脾气的逻辑结构,看看能不能带来一些思考。
1
发脾气为什么没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55387定律:
55387是一条人际沟通定律,是由心理学家和传播学家提出的,最早是被用于职场培训,后来才应用到家庭教育当中。
55%是指一个人说话的态度、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动作等;38%是指说话的语气、口吻;7%就是说话的内容,即55%+38%+7%=100%。
带着情绪去教训孩子,孩子只能听到7%,所以不得不反复去说。也就出现了,“为什么说了八百遍,孩子还是不听”。
2
讲道理为什么不奏效
(1)听不懂
很多时候家长所说的“道理”,孩子还没有足够的心智去理解。
有这么一个视频:
一位爸爸试图让女儿保持安静,可无论怎么说,孩子都只喊一句:“你让我不要吵,是不是不爱我了?”
和孩子们讲道理,不会让他们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只会深深地不解:为什么爸爸妈妈制止我?他们是不是不爱我了?
(2)真正改变来自自我认知,而不是道理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孩子只能从自己出发来认识世界。
最近早上送孩子前,有意无意会说的一句话就是:“边说边做事。说话又不占着手,可以一边说一边穿鞋的。这样节省时间。”
之所以会注意到这句话,是因为勾起了小时候的记忆,妈妈就是这么跟我说的。当时只当作耳旁风。
这句话真正起作用,我能明白何为“边说边做事”,是之后的无数个需要改变的瞬间。
同样的例子,还有“多吃青菜,对身体好”,“早点睡觉,别熬夜”,“别弄脏衣服,要讲卫生”……
问题是,很多人知道讲道理和发脾气并不会有想要的效果,可还是管不住自己。
3
“我为什么会发脾气?”
1.“复刻”和“传承”
你从小到大都是被这么对待的,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但你潜移默化地就做了。你觉得很正常。
或者你觉得这么做不对,但你遵循的是自己的惯性。
遇到同样的情况,发脾气、吼叫甚至打骂是一种惯性,你自动启动情绪脑,根本没有理智可言,也就更别说想要去用其他办法了。
你在复刻上一辈人的行为方式。
这其实是一种社会学现象——“代际传递”。
代际传递指父母的能力、观念、行为、社会地位等传递给子女的现象。代际传递非常常见,几乎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很多时候,因为习惯,我们并不能精准觉察这一点,于是,相同的观念、做法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比如妈妈择芹菜会把叶子全部扔掉,我问她为什么,妈妈说:“因为你姥姥就是这么教我的。”我不探究的话,这个习惯也会在我身上延续。
又比如我父亲会抱怨我对他的意见的忽视和不耐烦,但是,其实,父亲对爷爷奶奶的建议、意见也是不耐烦甚至直接忽略掉的。
代际传递其实是一个中性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
这个概念的提出,就是希望我们能觉察出来,用以调整自己的行为。好的继续传承,不好的可以尽量规避。
同样,如果你家孩子爱发脾气,别着急指责孩子,先看看家庭中,是否有爱发脾气的大人……
每个人都是过去经验的总和,你对待孩子的方式和态度,也会形成孩子的生命经验和认知模式,塑造孩子的大脑和人生。
我并不觉得,家长的什么行为会毁掉孩子的人生,但是会给孩子的人生形成阻碍,要冲破需要启动巨大的能量。
家长没必要将孩子的人生调成“困难模式”“地狱模式”。
2.发脾气背后往往是“脆弱”
发脾气的背后都有诉求,就是希望孩子配合。
想让孩子听话,结果孩子不配合,这时候的发脾气就是“期待落空”“些许羞耻”,于是“怒火中烧”,“无助”“认为这是最快的方法”“(以为)没有别的办法”,甚至升级为“满心的委屈”,最后归于“自责”。
总想着用吼叫、发脾气来压制或者惩罚孩子,其实最终“受伤”的还是自己。
明明解决眼前的事情就可以,发脾气不仅自己的目的没达到,甚至还节外生枝,又有了新的麻烦。
如果家里经常爆发亲子大战,就已经能得出结论:发脾气不能让孩子变好。否则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大吵了。
遇事爱着急、发脾气、吼叫,其实是你没试过其他方式,等不及其他方式产生效果。
4
发脾气本身是ok的,不用自责和羞耻
很多人一直以来对发脾气都有误解,觉得发脾气就是脾气差、就是无理取闹;生气是不好的、不对的,不敢表达出来,也不会提自己的不满、不适和需求。
其实,生气是人的正常情绪之一。而发脾气就是表达情绪和需求的一种方式。
生气并不羞耻,把“气”发出来也不用自责。
发脾气,有时候是一种手段。
懂得如何发脾气的人会以此为手段,既表明底线,又不会伤人伤己。
最终的落脚点,都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发泄情绪上。
所谓有效生气,要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点到为止,不会过度发散。
生气和发脾气也是一种本事。
5
羞耻的是——只会发脾气
每一件事都要发脾气,却无法解决问题。
《非暴力沟通》里说:
“每一种愤怒的背后,都隐藏着我们的期望和需求,表达愤怒,就是充分地将这些期望和需求表达出来。”
遇事只会发脾气的父母,其实是没有能力把自己的内心需求表达出来,所以只能把问题的重心偏移到“打压”孩子上。
事与愿违的是,孩子听到过激的言论,只会感到恐惧,并不能接收到背后隐藏的真实想法。
6
父母需要的是先学会发脾气,再学会不生气
(1)自我觉察,解决情绪
情绪究竟因何而起伏,是需要父母自我觉察的。
究竟是本身带“气”,例如工作或者生活的怨气带来的,还是因为孩子才生气,例如孩子不写作业、不吃饭、不睡觉、不学习等等。
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打压或者彻底消除情绪,而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尊重自己的感受,也接受自己的情绪,尊重负面情绪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和情绪和平共处,这是一个大课题,很多人需要一生的功力来搞定。
心理学上有个“情绪耐受窗”理论:只有当我们情绪在承受范围之内,才能维持理性思考。
总之,解决了情绪,才能理智解决问题。
教育孩子,也得等情绪平复了再说。
(2)精准表述事实,直观提出诉求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指出:只说事实,不下评论。
可以陈述事实:“你半个小时还没写完作业。”
不要下评论:“你总是这么没有时间观念。”
《亲密关系》里提出过一个“X(事件)Y(环境、情境)Z(感受)”陈述法,有助于我们讲明白,惹怒我们的具体行为。
它的格式是:“当你在Y情境下做X的时候,我感到Z。”
举个例子:“你刚刚东张西望不写作业的时候,我感到很生气。”
对比同类情况下,很多人都会用到的表述:“你总是磨磨蹭蹭,不抓紧时间写作业!”
前者是特定行为,有利于对方做出针对性解决,后者则过于宽泛,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还容易激化矛盾。
沟通中,还可以直观表达诉求,提出期望:
“我想在十点之前休息,所以希望你能在这个时间前完成作业。”
“我需要回家做饭,希望十分钟后能一起上楼,明天可以再继续和小朋友们玩。”
(3)复盘总结
其实,父母发脾气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亲子之间能更好地配合。
发脾气不可怕,可怕的是已经暴露出的问题不解决。
如果已经发过脾气,记得双方进行下复盘分析,明确下底线,谁做错谁道歉。毕竟,一家人在一起,和睦相处是共识。
7
更好的办法,当然是不用发脾气的
(1)发脾气不是好的示范
一出现负面情绪,就“发脾气”,这一个反应链条会形成习惯回路。
脾气可以发,但形成习惯可不是什么好事:
你怎么对待情绪,孩子就怎么对待,他能对照的只有你。
(2)比起发脾气、讲道理,孩子更需要夸奖和认可
樊登说,孩子做对事的时候,是父母塑造他行为最好的时候,而孩子做错的时候,是父母拉近跟孩子关系的最好时候。
找孩子的优点,多夸: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词语叫“皮格马利翁效应”:赞美、信任和期待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
多夸奖努力,少夸奖结果;
多夸进步,跟孩子的过去比;
如实夸奖、真实夸奖,不浮夸,不用太夸张的词。
夸奖孩子具体的行为、努力的过程、和与之前表现相比的进步等等。
认可、接纳、尊重、支持之下,脾气自然发不起来。
就像李雪琴分享自己成长中的故事说的一样:
李雪琴小时候很调皮,她的父亲经常会被请到学校里去。
那时候,她的小学班主任有一个理念——“小树不修不直溜”。
李雪琴的爸爸听到这句话之后说:”老师,我觉得小树只要不长歪,长点枝丫是没有问题的。”
没有哪个孩子是完美的。
爱孩子本来的样子,而不是爱你要求的样子。父母对孩子的认可和接纳、尊重和支持,是孩子内心深处最强大的力量。
这样的爱,也是父母给孩子一生的盔甲,它可以让孩子小时候无忧,长大后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