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曾追踪2000个家庭发现:
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情绪浓度”大于内容浓度,会更容易养出脆弱的孩子。
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你怎么这么笨”这句话:情绪大于内容,让孩子不舒服,会打击他的自信。
“没关系,我们重新来”这句话内容大于情绪,会给孩子安全感与方向感。
但是,很多父母总是习惯性地用情绪去教育。
考试不理想,先批评一顿再说;
孩子哭了,第一反应是大声地阻止他“不准哭”。
……
因此,我们的孩子被父母的情绪和恐吓养成了:
一遇到困难就想逃避,被批评两句就会敏感、自卑,被人说几句就会不知所措。
我们总抱怨现在的孩子太脆弱、太敏感,实际上,父母的语言无意识地破坏了孩子的心理韧劲。
如果父母能学会对孩子说这8句话,将会养出一个心理韧劲满分的孩子。
01
“我们看到你的努力了”
关注,给孩子心理弹性
看过一个故事:
一个男孩因为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吃饭的时候很沮丧。
妈妈本来想批评他几句,却突然想到男孩平时努力学习的样子,哪怕非常疲惫了也不敢松懈。
妈妈收起了怒火,对他说:“其实你的努力妈妈都看得见,虽然这次不理想,但是你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男孩听了这样的话,心里的压抑感一下就消失了,吃饭的速度也轻快了许多。
孩子差劲不代表他不想变好,如果他的努力不被看到,会助长孩子的“弱势心理”,让他的内心压抑、脆弱、敏感。
养孩子要学会“忍”:忍住不去责怪孩子,忍住对孩子的各种批评和抱怨。
孩子没考好,心情低落时,告诉他:虽然结果不理想,但我看到了你的努力。
这句话,让孩子看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关注,所以让他产生了价值感。
孩子很努力却还是失败了,很气垒,可以这样说:
虽然这次失败了,但我看到了你的努力和进步,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
关注孩子努力的过程,就是塑造孩子的心理弹性,让他一点一滴提升自己的韧劲,越来越有力量。
02
“生气很正常,我们陪你冷静”
理解,塑造孩子的情绪价值
现在的孩子特别爱生气:
一点小事,都能哇哇大哭;
平时稍微不顺心,就会翻脸;
父母说他几句,就会大发脾气……
孩子的这些情绪莫名其妙,普通父母一般反应都是阻止,而不是改善。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研究发现,能准确读懂自己情绪的孩子,情绪平复速度快3倍。
孩子发脾气,通常是向父母传递一种诉求:
有可能是需求没被满足;
也有可能心里面有了委屈;
或者是遇到了有挑战的事情。
父母只有读懂孩子的心理,你才能真正帮到他。
一个叫莉莉的女孩,每次发脾气时,爸爸会拿出情绪卡片:“你现在是愤怒还是委屈?”
在父女俩一问一答之间,莉莉消化了情绪,对父亲说“我需要冷静五分钟”。
情绪化的孩子需要陪伴、引导和疏解。
我们可以陪着孩子一起发泄,比如跑步、打球、唱歌、……
让孩子认识到情绪并不是“坏东西”,并为孩子塑造情绪价值,他才能学会控制情绪。
03
“我理解你的感受,你愿意说说发生什么了吗?”
倾听:学会让孩子自由表达
我们发现:
当孩子抱怨朋友难相处时,有些父母觉得小题大做;
孩子受了委屈,想找父母寻求安慰,却被父母泼冷水。
此时,他们的内心痛苦、压抑、难过,久而久之转变成对父母冷漠、抑郁、焦虑的情绪。
儿童心理治疗师发现,80%的极端情绪爆发源于表达受阻。
每个孩子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他们最喜欢把在外面遇到的不满、伤心、委屈的事说给父母听。
此时,孩子需要的是“疏通”,是理解,是倾听。
因此,我们要先给予孩子情绪价值:你的感受很重要。
这句话在给孩子传递安全感,让他知道父母在重视他。
接着在对孩子说:你愿意说一说发生了什么吗?
这句话在向孩子传递:你有表达的自由,我愿意听。
一个女孩因为跳绳姿势太丑,被人嘲笑,她的妈妈说:“妈妈明白你的感受,如果妈妈被好朋友这么说,也会生气和伤心的,你不舒服就一定要说出来,这样就好受一些。”
认可孩子的感受,让他看到父母的关心和理解,他才会敞开心扉,释放压力。
04
“你不需要和任何人比较,你很优秀”
认可:激发孩子的潜力
一位患有严重抑郁症的男孩,他在谈起患病的原因时说:我的家人永远会觉得我不够好。
考第二名时,父母会说“人家第一也没有炫耀,你高兴啥?”
考第一时,父母又对他不满意“你基础没有人家好,别骄傲。”
父母嘴里永远都在说“你比人家差一点”。
就这样,原本成绩优异的男孩,被父母的打击伤得体无完肤。
社会比较理论揭示:
长期被置于“别人家孩子”阴影下的个体,会逐渐把自我价值绑定在外界评价体系上。
也就是说,一旦孩子听见“你不如别人”这样的话,会开启内心的贬低模式,从而变得自卑、自负。
海明威说过:
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哪怕孩子是一朵晚开的花,也会遵循内在的生长秩序,绽放成自己最好的样子。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认可。
如果我们能把“你看看人家”这句话改成“这次很不错,比上次有进步”。
和孩子的过去这样的纵向比较会刺激孩子的潜力,然后让他的路越走越宽。
05
“我相信你可以的”
信任:给孩子力量感
儿子从小喜欢唱歌。
有一次学校举行歌唱比赛,我就鼓励他去参加,他想试却又害怕唱得不好。
我便不停地告诉他:“去吧,妈妈相信你可以的。”
这句话给了儿子很大的动力,他带着对我的期待站上了舞台。
孩子不是天生的自卑者,也不是天生都自信,需要父母从语言中去带给他力量,让他拥有正能量。
心理学上有个“权威期待”的概念,是说孩子的成长会受到权威人士对其看法的影响,比如父母。
父母的一句“我相信你”是为孩子增强自信,也是对孩子的正向期待。
当父母想让孩子变好时,要先给孩子自信:
比如:
孩子有困难,想要退缩时告诉他:“我相信你可以做好的。”
孩子失败了,要告诉他:“你能行的,我相信下次你会做得更好。”
美国心理学家乔伊斯·布拉泽斯说:
“爱的最好证明就是信任,彼此信任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父母的信任和鼓励,会滋养孩子的内心,为孩子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06
“犯错没关系,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解决”
接纳: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有位网友分享:
小时候,用了爸爸的钢笔,结果却弄坏了。爸爸发现后不仅让我下跪罚站,还狠狠地打了我一顿。
自从那次以后,我再也不敢动爸爸的东西了,甚至有时候他主动说给我买东西,都不敢接。
犯错不可怕,但是父母对错误是“零容忍”的态度却教会了孩子逃避责任。
南京某重点中学的一位教授指出:“当学生不再恐惧犯错,他们开始主动寻找知识漏洞。”
这所学校会要求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做错题后写下这样一句话:
这道题我错得有价值;
每周整理“错误进化图谱”;
当着全班讲述自己最愚蠢的错误。
有个男孩连续8次记录同一类型错题,在第9次测试中,这类题目的正确率从31%飙升到89%。
其实,频繁的错误,纠错不是目的,让孩子在错误中不断总结才能培养他的耐受力。
父母遇事不指责,有事一起扛,活在这样有松弛感的家庭,孩子即使摔倒很多很多次,也依然会爬起来。
07
“你的想法很重要,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接受:培养孩子的主见
很多亲子关系处不好,并不是孩子叛逆,而是自主权太少。
经常听见有些父母对孩子说:
“你还太小,什么也不懂”
“你的想法不重要,听我的就行”
“哎呀,小孩子家家的,你能做主吗?”
……
这些话,看似平淡,却是一种隐形伤害。
当一个孩子一味地被阻止表达想法,很容易破坏孩子的表达欲,剥夺他的自主权,这会让他变得没有主见。
知乎有人问:“有主见的孩子,到底是怎样的?”
最高赞的回答是:
“能处理好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能处理好与朋友之间的关系,能处理好学习上的问题,让父母特别放心。”
孩子到底在想什么,这很重要。父母只有真正去了解他,理解他,才能真正支持到他的成长。
如果一个孩子能够独立处事,他一定是经历过很多次的“自己做主”,才会让他越来越胆大。
我们要学会去尊重孩子,去采纳他的想法,让他有机会争取自己的权利,他才会变成一个有想法、有追求、有主见的人。
08
你有权利说“不”,我尊重你的选择
尊重:给孩子尊严
《家有儿女》有一集讲的是关于“拒绝”的话题:
新搬来的邻居总是喜欢借东西,有时候夏东海和夏梅都不肯借,却因为不会拒绝而左右为难。
有一次他又来借杂志,恰好是夏雪开门,夏雪直接说出了“不”。
在邻居阿姨持续请求,夏雪依然说:“不,这本杂志我不能借给你”。
后来,夏雪说:说不本来就不需要理由,我有权利拒绝别人。
是啊!
每个人都有自主权,父母首先要允许孩子在面对不喜欢的事情时拒绝。
允许 孩子说“不”字,可以让孩子表达出不舒服、不满意,不让自己受委屈、受伤害,坚持原则,争取权利,拒绝软弱,保护自己。
一个妈妈说:如果一切让你感觉不舒服的事情,只要你拒绝,别人没权利去触碰。
有时候,我们发现孩子经常说“不”的时候,不要急着去否定,如果孩子是正确的就去尊重他;
如果孩子是错误的,就让他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孩子不断地被尊重,才会唤醒他的独立人格。
09
作家周国平曾说:
“孩子的心灵远比我们所认为的细腻得多,敏锐得多,我们千万不要低估。”
有时候,父母说的一个字、一句话就能改变孩子的人生轨迹。
你鼓励,他就自信;你批评,他就自卑;
他支持,他就强大;你否定,他就敏感。
我们所说过的每一个字,都会“刻”进孩子的大脑里,让他变成一片肥沃的土壤去帮助孩子储存能量。
因此:父母要多修炼语言的艺术,让孩子未来的路照得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