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完试,分数一出,不少家长陷入两难:
说狠了,怕孩子玻璃心,受打击;
说轻了,又怕他越来越“摆烂”,没点上进心。
于是很多家长就只能搬出那句万能安慰语:
“没事,尽力就好。”
听起来温柔体贴,很有觉悟,是吧?
但其实,这句话,看似鼓励,实则纵容。
你以为你在给孩子兜底,实际上是在给他“洗地”。
他考砸了,心里本来还有点懊悔,结果你一句“尽力就好”,瞬间把懊悔感洗干净了:“哦,原来这样也算尽力啦,那我也没啥问题。”
而孩子最容易“误会”的就是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
你不明确告诉他哪儿做得不够,哪儿可以再好一点,他就会自动理解为:
“爸妈没那么在乎,那我也无所谓了。”
这种错误的反馈,会让他认为“摆烂也OK”。
高段位家长,从不说“尽力就好”,而是——换个角度,重新点燃孩子的动力。
01.
“我们来看看
哪里还能做得更好”
别问“你怎么错这么多?”
也别说“你怎么考这么差?”
孩子比谁都清楚自己没考好,不需要你再戳两刀子。
更有效的方式是:带他“复盘”。
让他自己找到“掉分点”在哪里,比如:
是粗心?
是审题不清?
是知识点没掌握?
你需要的是当一个冷静的“教练”,而不是情绪化的“法官”。
比如:
“这道题是不是你本来会的,只是当时没看清题?”
“这块我们好像上次没复习到,周末我们可以补一下。”
这样做的好处是:你没否定他整个人,只是指出了问题。
他会觉得你在帮他,而不是审判他,自然也更愿意去改。
02.
“你不怕错题,
爸妈也不怕。”
孩子考试失利,最怕的其实不是分数,而是怕你失望。
有些孩子考砸了不敢回家,不是因为不在乎成绩,而是怕你一句:
“我早就说过你这样不行!”
“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能考好!”
这时候,真正的安全感不是“原谅他”,而是“站在他那一边”。
让他知道:
不完美也没关系,
爸妈依然爱你、相信你。
比如:
“这次错了又怎样?你以为爸妈小时候没考砸过吗?”
“咱们怕错题,那以后就每次都认真一点点,把它们都干掉。”
不要羞辱他,也不要美化失败,而是正视它、拆解它。
这样,孩子才能从你的态度里明白: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错就不敢面对。
03.
“你会越来越厉害的。”
人都是在“被看见”中长大的。
如果一个孩子,考砸了就被嘲讽、指责、比来比去,
久而久之,他会失去信心,变得“明哲保身”:不敢拼、不敢错、不敢赢。
但你要相信——
孩子的自信,不是靠夸他“你最棒”培养出来的,
而是靠“被允许失败后仍被期待”积累出来的。
所以,你可以拍拍他的肩膀说:
“我知道你有点失望,这说明你在乎。只要你肯学,我就相信你一定会越来越好。”
别质疑他的能力,别对比他的同学,你要做的是看见并肯定他的努力。
这句话不是一句安慰,而是一种信念。
寄语:
总的来说,在孩子考完试后,父母要做的就是:
不敷衍问题,而是带他复盘;
不嘲讽、不指责,而是站在孩子这边;
不放弃、不灌鸡汤,而是给予持续的期待。
因为教育不是靠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你越淡定,孩子越踏实;
你越温柔坚定,孩子越有后劲。
别怕孩子跌倒,毕竟,孩子的成长不是直线,而是一次次起落之间的修炼。
也别害怕低谷,拉开差距的,正是家长在孩子失败时的那一份“共情+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