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稳定性
前文也提过,从遗传学的角度,智力是受遗传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
换句话说,聪明,几乎是天生的,是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在归因理论中,这是最容易让人失去动力,陷入自我否定的模式。
反正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变得更聪明,那还折腾啥,躺平算了。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
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以上五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
①控制点:简单理解就是内归因(个人条件),还是外归因(外界环境)。
②稳定性:指当事人认为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
③可控性:指当事人认为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很显然,个人能力(包括智力在内)是属于个人内在条件,而且是稳定的,不可控的。
这样的归因方式,可能严重损害孩子动力。
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在心理期待中,以后的考试大概率会继续失败。
因为能力不行,怎么都学不会,自然考不好。
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之后的考试,在心理期待中,就有成功的可能。
过度强调聪明这一特质,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归因方式,将失败有意无意地归结到——我不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