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在体验中自然发生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小学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的核心编者特级教师孙民老师认为,在小学阶段,思政课的教育必须要回归儿童的生活,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生活事件中反观自己的生活,教学的有效途径也不仅仅是说教,而是通过现实活动养成好的习惯,在现实活动中展现良好的品德。因此,有效的道德教育模式,不是传统的道德说教,不是远离生活的案例熏陶,更不是就本讲本的空口传授,而是引领学生回归生活,在亲历实践、亲身体验、亲自感受的过程中,真正建构起自己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英国教育家怀特海教育的目的PDF

01 只有在体验中,才能建构学生真正的而非表面的道德认知

近年来,为避免学生溺水事件的发生,学校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不让溺水悲剧发生》和地方课程《安全教育》开展了专题教学,通过班团队活动进行了专项宣传,还通过“家校通”平台携手管控,更有村居社区巡河防控的最后一道安全线。但事实证明,这些教育效果皆收效甚微。如何让学生正确评估溺水的危险,进而远离危险呢?“虽然是虚拟体验,但过于真实让我真的很害怕,以后决不私自下水了。”这是扬子洲学校引进VR防溺水体验项目作为新型防溺水教学方式,利用虚拟技术,根据现实案例,模拟户外水域游泳溺水场景后,一名初中学生给出的答案。无独有偶,临沂市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引进了防溺水体验装置,在安全可控范围内,让学生落水,沉浸式体验溺水及自救的经历后,他们也有了相同的答案。笔者认为,无论是“VR防溺水体验项目”,还是“防溺水体验装置”,都在着力还原、创设更加真实的学习场域,希望通过学生具身的活动参与,触发身体的感受和体验,从而获得合乎逻辑的认知。

02 只有在体验中,才能生成学生持久的而非短暂的道德行为

李希贵校长在《重新定义学校》一书中,讲了一种现象,面对新初一的学生“挤电梯、丢衣服、在餐厅里不排队”的现象,初二的学生希望校长尽快教育一下这些小家伙们。但李校长认为,用严格的管理方式让他们不敢挤电梯并老老实实排队,是速成的办法,是没有效的,因为,一出校门他们还会再犯。所以,李校长主张,让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体验,慢慢引导他们学会不挤电梯,学会排队,学会不丢衣服。但这个过程会很慢,如果没有耐心的话,我们就会很焦虑,就特别希望拿过去那些传统的办法把这些问题解决掉,但那不是教育。因为,没有自我体验的教育不会有效果。真实的道德生活,才是德育课程的宝贵资源。当学生学习“绿色小卫士”单元时,开展“争做校园绿色小卫士”活动;当学生学习“我们的公共生活”单元时,开展“做公共道德的践行者”活动等等,都是在引领学生回归现实生活,让其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学会更好的生活。

03 只有在体验中,才能激发学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情感

疫情期间,五年级的学生正值线上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参与公益》一课,一位老师设计了一个真实的任务——“我来做公益”。具体要求是,先采访社区防疫志愿者,了解志愿者们参与公益的初衷和具体的工作,再利用周末时间做一天的志愿者,感受志愿者的奉献精神,最后总结梳理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并写出下一步的打算。其实,这位老师非常有教育智慧,他通过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链条的过程中,不仅知道了公益的内涵和外延,也感受到了公益的力量(形成了道德认知),更可贵的是,学生对防疫工作者、志愿者产生了敬意(激发了道德情感),很多学生选择在周末或节假日继续做志愿者(引领了道德行为)。学生从不了解甚至不理解志愿者,到产生积极参与公益的意愿,这种“移情共感”的情感迸发,是真实的体验赋予的,一旦形成,便牢不可破。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提出,要强化学科实践,要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则是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由自我到自然、家庭、他人、社会、国家和人类文明,生活场域逐渐扩大,因此,只有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才能让道德教育在体验中自然发生。

赞(45)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在体验中自然发生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