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家富养出不了贵子,只能出逆子。
有这样一则视频给我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一位快递员父亲因为没能给儿子买苹果手机,被16岁的儿子要求在门外罚站。
儿子对着父亲破口大骂,甚至让父亲跪在自己面前认错。
“我要是回家看不见苹果,你给我当儿子听见没?”
更令人没想到的是,当儿子凶狠地质问父亲“知道错了没”,这位父亲竟然颤抖着回答道:
“我错了,儿子。”
而这句话,也从某种程度上向我们揭示了为什么现在寒门难再出贵子。
有的父母因条件不宽裕,便总觉得自己亏欠了孩子,所以加倍娇惯、宠溺孩子。
哪怕自己再苦再难,也舍不得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
然而,这种无底线的溺爱与纵容,却剥夺了孩子的上进心、奋斗力,让原本能撑起一个家的顶梁柱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败家子。
无独有偶。
在一档调解节目中,我也看到过类似的案例: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有一个临近内蒙古的小村落,名为大泉子村。
这个村子里有一户徐姓人家,周围人只要一提起他们家的小儿子徐贺军,便个个都直摇头。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徐贺军自从一出生,就得到了父母无限的宠爱。
后来,因为得过一次重病,父母更是对他有求必应:
不想读书,父母就放任他辍学在家;
没有谋生能力,父母就让他住在家里,给他洗衣做饭,靠干活种地养着他。
而如今,已经38岁的徐贺军,平日里唯一的爱好就是酗酒:
50斤一桶的高度白酒,几天就被他喝个精光,酒醉后的“助兴节目”,就是抄起一根马鞭,抽打父母。
就这样,他曾打断过母亲的三根肋骨,还逼着老父亲跪下喊自己“爹”……
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的:
“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其实,很少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懂得体恤父母。
只有当他们切切实实感受过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后,才会对父母的给予心存感激,才会想到用拼搏和奋斗回馈父母的一片苦心。
否则,他们只会一辈子不成器,一辈子趴在父母身上敲骨吸髓。
到头来,还嫌父母给得不够多、不够好。
勤奋和努力,才是给穷孩子最好的馈赠。
作家艾小羊曾在文章中提到过一种现象:
很多贫穷的父母,为了不让别人说自己的孩子是穷人,所以干脆不让孩子穿便宜的衣服、不让孩子去咖啡馆打工。
可这种过剩的自尊,反而让贫穷家庭的孩子特别“晚熟”。
“当同龄人已经知道踏踏实实为一日三餐、十年后的生活拼命时,穷孩子却还抱着热乎乎的自尊心,幻想只要摆出成功人士的派头,就能成功。”
实际上,对普通家庭,乃至贫困家庭而言,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从来都不是让孩子泡在蜜罐里,逃避着生活的真相。
而是尽早帮孩子接受家庭条件有限的事实。
这样,孩子才能在实践中锤炼自己,感受真实世界中父母的不易,懂得奋斗拼搏的意义。
比如之前,山东枣庄,那个被众多网友赞扬的11岁男孩。
暑假里,他每天要帮爸爸看三个摊位,从早上七八点一直看到晚上十一二点,在此期间,他还会无比熟练地为顾客切饼、盛粥。
当别人问男孩是否觉得辛苦时,男孩说:
“没什么可辛苦的,没有苦就没有甜,再累也没有我爸爸累。”
相信男孩的父母听到这话,一定会倍感欣慰。
再比如,那个火遍全网的小伙钟朋辰。
在今年高考中,他考出了652分的好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
当高考结束后,他既没有像别人那样四处旅行,也没有邀请亲朋好友办升学宴,而是陪着做清洁工的妈妈一起打扫卫生。
他说:
“我终于可以安心下来,帮着妈妈好好干活了。”
其实,每逢假期,钟朋辰都陪伴在妈妈身边。
夏天室外气温高,这个懂事的男孩,总是会抢着打扫室外,让妈妈待在室内工作。
正因为体会过父母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钟朋辰在学习上总是异常刻苦:
每天早上4:30起床,早餐5分钟,午餐9分钟,晚餐7分钟,就连上厕所,他也是捧着书去的。
就这样,如愿考取了北大。
看了各种穷家逆子和寒门贵子的故事后,我们不难发现:
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平白获得地物质越充裕,他的内心就越空虚,就越没有拼搏奋斗的动力。
相反,如果能尽早向孩子展示生活的真相,引导他勤奋和努力,他自会成为自我命运的引领者和一个家庭的领跑者。
诗人余光中在《写给未来的你》中写道:
“不管世界潮流如何变化,但人的优秀品质却是永恒的:
正直、勇敢、担当、独立。”
在我看来,这句话,对那些家境不如意的父母格外有借鉴意义。
为人父母最大的成熟,不是去跟那些一生下来就住在罗马的人做比较。
而是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赋予孩子一些优秀的品质,与孩子合力朝着罗马前进。
哪怕步履缓慢,但只要昼夜不息、迂回前进,我们的孩子终会变得勤勉、谦逊和上进,从而拥有独立行走世间的能力。
到那时,我们与罗马距离自会越来越接近。怎样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训练手册视频课程53节
点个赞,愿为人父母者,都能用精神富养出心怀感恩、独立奋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