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吃苦教育” 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特邀观察员:田国英(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很多父母信奉:“如果一个人要成就大的事业,必须经历一些苦难,才能使其成长。”但简单粗暴的吃苦教育,不仅达不到想要的效果还可能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孩子和父母的亲子关系变差。
因此,针对孩子的“吃苦教育”,家长要辩证地去看,不要过度。适度的吃苦教育对孩子成长有益,能磨砺他们的意志,升华他们的人生境界,增强他们的生存本领。
一方面,父母要有让孩子吃苦的意识。
可以让孩子“劳累”一点。孩子到了五六岁,父母可以让孩子学习一些简单的家务。大一些的孩子,适当让孩子干粗活和重活,让他们在增加生存技能的同时,也对父母平日的辛劳有所体悟。
有目的培养孩子多种生活技能。孩子上中学,要加强各种生活技能培养,让他们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如在外面多参加社会活动,接触社会,培养吃苦精神。
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批评和管束。无规矩不成方圆,孩子做错了事,父母该批评就批评而且可以严厉些。久而久之,孩子就能明辨是非。
另一方面,父母陪孩子一起吃苦。
父母可以与孩子参加体育运动,如一起打球、游泳、旅游,这样既增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也让孩子得到了锻炼。能吃苦来自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来自一件件没有妥协退让的小事情。比如:孩子和父母跑步,再有十几米就要到达预定的终点了,孩子喘着气不想再跑,父母鼓励着孩子,一起奔到终点……父母陪孩子一起吃苦,会使他们更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总之,做父母的应该让孩子经历一些苦难,这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也是为他们将来的人生旅途走得平稳顺畅,所做的储能蓄势的准备。
找准不爱学习的原因再发力
特邀观察员:孙冬君(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心理教师,东城区骨干教师)
——“家长首先要找到孩子不爱学习的原因,针对原因逐一突破。”
一是人际交往障碍导致孩子无心学习。如果是孩子交往技能上有缺陷,家长可以在家里训练孩子人际交往的技能;如果孩子对人际交往认识不正确,家长帮助孩子纠正认识的误区,帮助孩子反思和改正。
二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孩子对学习有逆反情绪。如孩子因为老师的教育方法孩子不适应,导致对学习有逆反、抵触情绪,家长要跟老师进行良好沟通,把孩子的情绪和老师委婉沟通。同时,引导孩子正确面对老师的批评和教育。
三是孩子学习上遇到困难,自信心不足。孩子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遇到问题,学习成绩偏低。家长要鼓励为主,共情孩子的感受,肯定孩子的努力,给孩子鼓劲,可以让孩子求得同学、家长、老师的支持,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逐渐提高成绩。
四是考试成绩低,孩子遭受打击放弃学习。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正确面对考试成败。成绩进步可以问问孩子,“这次考试有进步,你是怎么做到的?”如果孩子说没考好是因为考题太难,或者自己复习的内容考试没考。家长适时引导孩子:题难和运气不好都是不可控因素,找找那些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是什么。让考试的结果成为孩子的一种自我检查和反省的机会,而不是形成对孩子的一次打击。
学习本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可能会遇到各种挫折和挑战。孩子只有在家长循循善诱、耐心引导下,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才能够专心投入、热爱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