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不自律的孩子怎么教育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03

德西效应

不适当的物质奖励,往往会扼杀孩子的内驱力。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随即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组有趣的智力难题。

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

第二阶段,所有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

第三阶段,在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时间,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

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愿意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

实验证明:

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

这就是所谓的“德西效应”。

日常的家庭教育用德西效应来理解就是:

当孩子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或内驱力时,用物质奖励来激发他是有效的;

但当他已经对这件事物产生兴趣或内驱力时,一味的物质奖励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内驱力,转而将获得物质奖励作为目标。

《奖励的惩罚》的作者,也曾分享过外在奖励会消除孩子内驱力的经典例子:

一位老人整天被楼下踢球的小孩子吵,在交涉无果后,老人就每天给孩子们两块钱,让他们来踢球。

后来老人给的钱越来越少,最后一毛钱也不给了。

小孩子们知道后很生气,就再也不来踢球了。

在这个故事中,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在诱因“为得到美分而玩”。

而当外在诱因消失或停止时,孩子就会停止原来的行为。

比如,当我们不给孩子零花钱,他就不再主动做家务了;

当我们停止奖励他写作业、练钢琴,他就越来越消极怠工了……

我们给孩子物质奖励,是希望他好好学习,但我们也要知道,奖金的激励效应是有限的。

物质奖励有时可以让孩子动起来,做家务、写作业、练琴,但可能无法唤起他内心对事情的认可和投入。

想要孩子真正、真心投入到某件事情上,还得从激发他的“内驱力”入手,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04

罗森塔尔效应

自律的养成,也需要一种积极的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在一所小学随机抽取了一些孩子的名单,并将名单交给老师,告诉老师,经验证这些孩子智商超群。

大半年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学校,发现名单上的孩子成绩普遍提高,老师也给出了良好的评语。

这正是“暗示”的魔力。

实验告诉我们,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师,也是孩子最爱、最崇拜、最信任的人,更是对孩子施加心理暗示最多的人。

那么,多给孩子些积极肯定,多去关注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赞赏的目光,肯定的笑容,让孩子知道自己真的很棒。

慢慢地,随着肯定和赞赏的积累,孩子在无形中就会养成自律的习惯。

1 2 3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不自律的孩子怎么教育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