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为什么家庭幸福、父母开明的孩子也会抑郁?看完答案扎心了……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我接触到一些抑郁的青少年,他们的父母对一件事百思不得其解:

这孩子平时也还好啊,挺懂事的,也知道学习,从小到大,我们没打过他没骂过他,有什么需求我们基本都会满足,怎么就抑郁了呢?怎么就不想上学了呢?

在家长看来,抑郁都是因为打骂贬损这种粗暴养育造成的。

这个成因确实很普遍。

但家长们不知道的是,也许他们在无意间制造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家庭氛围,在其中生活久了,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人格,让孩子变脆。

这就是父母的高期待。

所谓高期待,并不一定是给孩子树立很高的目标,高标准严要求——这种是显性的。

还有一种隐性的高期待,也许父母自己也没察觉,渗透在平时温和的话语行动中,被敏感的孩子捕捉到了。

比如学习。

父母高期待体现最普遍的地方,就是孩子的学习。

有的家长,因为自己靠努力学习获得了成功,所以特别希望孩子复制自己的成功路径,最好还能青出于蓝。

还有的家长,因为吃了不好好学习的亏,所以特别希望孩子不要重复自己的弯路。

这两类家长虽然初心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一涉及到学习的事,就容易焦虑,对学习盯得特别紧。

往往从一年级开始,晚上、周末、寒暑假,孩子的空闲时间被各种兴趣班、辅导班占据了一大半。

家长天天晚上陪读讲题订正作业,不然不放心。

家长的心情也会随着成绩起起落落:名次提高了,很欣慰,暗暗地把期待值又提高一些;名次降低了,就忧心忡忡,想着要不再给孩子报个什么班,哪科不行补哪科。

当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过于上心,孩子也就内化了父母的价值观,把父母的期待内化为自己的期待,把学习成绩当作衡量自己价值的唯一标准,把学习好当成维持自尊的精神支柱。

成绩好,意味着自己就是好的,优秀的,值得被爱的。

成绩不好,意味着自己什么都不是,一无是处,是个没用的废物。

这样的孩子,往往自己知道用功,也想好好学习,但往往学习方法是死用功的那种。

而且经过多年的紧绷学习,到了初中或者高中,就已经学疲了,没什么后劲了。

小学还好,到了中学,学习难度、强度都成倍增加,孩子就容易跟不上。

一开始,孩子还会使劲追赶,但当他发现,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却收效甚微,内心就会很崩溃,会有非常多的自责,认为自己太差劲,太笨了。

这时候,单一价值观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

学习好坏直接对应着自己这个人的好坏,学习成绩差了,说明自己太差劲,太笨了。

还没等父母说什么,自己就已经自责得不行,学习变成了一件痛苦的事。

父母看到孩子压力太大,也会安慰孩子:学好学坏没关系,别有太大压力。

但孩子只是头脑上接收到了父母的安慰,长时间形成的价值观,没办法在短期内扭转过来。

他没办法原谅自己。

他会因为自己学习不够好自责,会因为摆脱不了这种状态而更加自责——也许表面上看上去还好,但内心已经溃不成军。

所以,当父母把孩子的学习看得过重,当学习在孩子的生活中占据了几乎全部空间,很可能就会把高期待、高压力传递给孩子。

孩子的自尊全靠成绩支撑着,就会比较脆,顺利的时候还好,一旦遇到些挫折,就容易崩了。

父母的高期待还体现为,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

有一类孩子,往往是别人家的孩子,从小被夸着长大,比较乖、懂事、学习也不错,很让父母省心。

父母经常带着欣慰和掩饰不住的骄傲,当着外人夸孩子,对他寄予厚望。

父母以为这是鼓励,是对孩子的认可。但其实,父母的夸奖里是带有评判的,孩子会感受到其中隐含的前提条件。

这样的夸奖越多,孩子心里越有隐隐的不确定:我表现得好,你们才会这么夸奖我、认可我。如果我的表现不够好,如果我不够优秀,你们还会这么爱我吗?

这个不确定慢慢变成了对“堕落”“糟糕”的恐惧。

因为在孩子看来,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如果自己不够好,就意味着失去父母的爱,意味着被父母否定,让父母担心,那自己就什么也不是。

孩子不敢去验证到底是不是这样,只能努力上进,来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证明自己是很好的。

但“证明”本身,就说明自己的心虚。

这个“好”不是实心的。

这样的孩子,即便外在看起来很优秀,内心也是很虚的。

他发自内心地不觉得自己好,经常有“冒名顶替综合征”——你们看到的都是假象,都是偶然的运气,如果你们了解真正的我,就知道我是多么糟糕的一个人了。

这样的孩子, 他的心中有很多委屈、愤怒、无力、自责。

他会习惯性内耗,做什么事都需要克服很大的情绪阻力。

他会力求完美,总要做到完美才放过自己。

他不敢全然放松,放松就意味着堕落,堕落就意味着坠入无底深渊,无人回应。

长年累月,在他的心里,父母的期待已经不是某个具体的标准,而变成了一种心理氛围,一种理所当然的自我要求。

终于有一天,就不想努力了,太累了,躺平了,摆烂了,爱咋地咋地吧,无所谓了。

于是就成了他人眼中的抑郁。

还有一种高期待,更为隐形,是家长在比较中表达出来的。

比如家长无意中杀鸡给猴看。

这种情况在二胎家庭中比较多。

你会发现,家里有两个孩子,经常一个乖巧懂事学习好,另一个调皮捣蛋惹人烦。

父母也是普通人,难免偏心,喜欢乖巧的那个,对他寄予厚望,对捣蛋的那个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吼骂是经常的,急眼了也会动手打。

当家长这样做的时候,哪怕不是有意的杀鸡给猴看,但在那个乖巧敏感孩子的心中,已经把自己当成了那个“猴”。

他会意识到:因为自己表现好,所以父母才对自己和颜悦色、偏爱有加,如果自己也像手足那样糟糕,就会得到和他一样的下场,父母也会那样对待自己。

所以,自己现在得到的宠爱是有条件的,是随时可以撤走的。

这种隐隐的担心和恐惧会一直伴随着他。

发现一个共同点了吗?

没打没骂还抑郁,这样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自我价值感不够高,容易陷入自我攻击。

他们很容易察觉到父母的期待和需求,哪怕父母没有明说,他们也知道父母想要的是什么,排斥的是什么。

哪怕父母只表达了3分期待,他们会自动增加到7分8分。

他们会努力去满足父母的期待——父母自然会感觉很省心。

但其实,这类孩子需要父母更多的关注,看到他们的委屈和压抑——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他们不敢展现出真实的自己。

父母的期待过高,给出的就是有条件的爱——这会让孩子生怕被嫌弃。

所以,孩子的抑郁、躺平、摆烂,也许只是孩子不愿意再满足父母的高期待,不愿意再配合父母扮演一个好孩子。

孩子的抑郁也许在说:如果我不够好,如果我什么也不做,你们还爱我吗?

也许,只有孩子感受到父母真的爱着他这个人,感受到父母的接纳和认可,他才会感到真正的安全和踏实,才有足够的勇气做真实的自己。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为什么家庭幸福、父母开明的孩子也会抑郁?看完答案扎心了……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