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B站评分9.8,那些在兴趣上做到极致的孩子,现在都怎么样了?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激发兴趣比埋头苦学要高效一千倍。”

这句话,相信大家已经听过无数遍了,对此也深信不疑。所以很多家长才会不遗余力地送孩子去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说实话,哪位父母不想看着孩子谈及兴趣爱好时双眼发光的样子?

你能想象得到,“当一个孩子痴迷于一件事,会爆发出怎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纪录片——《小小少年》,或许你会找到答案。

这6集人文纪录片,聚焦于艺术、运动、自然、科技等不同领域的6位天赋异禀的少年们,他们当中有的出生于贫困落后的地方,有的就读于名校,每个人出身不同,性格迥异又鲜明,但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就是——在自己所热爱的事物上做到了极致。

整部纪录片,没有剧本、旁白和解说词,真实地向大家呈现了与众不同的成长故事,让大家看到这些因热爱而闪闪发光的“小小少年”。

在猪肉店起舞的9岁芭蕾女孩

云南那夺村,热闹的街市,人来人往,但不少人都不由自主地被猪肉摊背后的情景吸引住了——一个小女孩在跳芭蕾舞,妈妈在旁边剁猪肉边打着节拍。

这个女孩叫小云儿,家里做猪肉生意。因为爸爸是长途货车司机,在家时间不多,年仅9岁的她,凌晨四点半就得跟着妈妈回猪肉店,帮忙做事,撑袋子、烧猪蹄、洗肉,还要照看妹妹。

这些在旁人眼里的苦力活,在她看来却是非常有趣的体验。当然,肉店的好玩之处不仅在于可以给妈妈搭把手,最让小云儿开心的是,空闲时她可以在里面自在跳舞。在妈妈的节拍下,抱着妈妈的腰,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动作,还给自己打气:“坚持住!”

她做的每个动作,平衡性、柔软度、协调性都很强,让人不禁好奇,这位小女孩究竟师从何人,年纪轻轻跳舞水平就如此之高?

说出来大家可能会惊掉下巴,她的所有芭蕾舞动作,都是跟着网络视频学的,从来没有跟专业老师学过。就如那句话所说,“真的是老天爷赏饭吃”。

妈妈不忍心浪费孩子的舞蹈天分,即使家庭条件不好,还是带着孩子去舞蹈培训班进行专业的训练。但遗憾的是,这位天赋异禀的孩子,没有遇到自己的“伯乐”。

她们去面试了几个舞蹈班,都被老师们“劝退”了:

“我教的都是基础版,对她来讲有点乏味,可能会渐渐失去兴趣…”

“来我们班可能有点屈才了”

看着面前翩跹起舞的姐姐们,抚摸着那些华丽的舞蹈服饰,小云儿大大的眼睛充满了对舞蹈的欣喜与渴望。而对于妈妈来说,最苦恼的莫过于,究竟上哪找专业老师将女儿的舞蹈天赋发挥到极致?

幸运的是,在众人的帮助下,小云儿找到了自己的“伯乐”——“彩云计划”发起人、从业20多年的舞蹈老师关於张萍夫妇。

“彩云计划”是通过义务辅导和资助贫困家庭子女学习舞蹈的方式,一来他们想借助舞蹈让这些山区儿童看见人生的其他可能;二来是想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把挖掘和激发孩子们的艺术天赋。

关於和张萍刚发现小云儿时,完全被她的芭蕾舞天赋惊艳到了,连连感叹,“我都纳闷她怎么明白这个造型的”、“这天生的平衡感”,并将小云儿视为“十分难寻的羊脂玉”。

为了给小云儿专业、稳定的舞蹈训练,两人甚至放弃了在北京这么多年打拼的所有成果,回到云南,建立“彩云计划”公益基地,教孩子们跳舞。还为云儿编排舞蹈《绿野仙踪》,凭此登上了央视节目的舞台。

“小时候我都不敢有理想”

说起芭蕾舞,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贵族艺术”。谁都没有想到,这种在大众认知中的高贵艺术,会在一个落后山区生根发芽。

其实,芭蕾舞真正的高贵之处,是其中蕴含的一种精神,叫“贵族精神”。

什么叫贵族精神?

“扶助弱势群体,以完成自己的社会责任。”这是关於眼中的贵族精神,他觉得芭蕾舞不应该只在中央芭蕾舞团,也不应该只在北京舞蹈学院,而应该在山水间。

不仅仅是小云儿,他们发现那夺村中有很多女孩都非常聪明漂亮又有艺术天赋。因为生长环境、家庭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她们的天赋被迫压抑着了,而走上了辍学、打工、赚钱、或者早早嫁人这么一条现实的道路。

她们鲜少谈起“理想”,甚至不敢拥有理想。但从张萍与孩子们的聊天中,你会清楚地感知到,其实她们大多在心里某个角落,小心翼翼地存放着自己的艺术理想,有的长大后想当舞蹈家,有的想成为美术家、音乐家,有的希望自己能上大学……

要说舞蹈真的可以让这些女孩走出大山吗,也未必。舞蹈仅仅是一个载体,可以让她们知道,生活其实不仅只有眼前的苟且,这个世界其实是充满可能的。至于她们最终选择是跳舞、当演员、明星、老师,还是回大山里种玉米、辣椒,这是个人的选择而已。

正如导演所说:

这不仅仅是一个走出大山的故事,更多的是一个关于美与成长的故事。

未来她们会变得怎么样,其实是一个未知数,但可以确信的是,她们都因为舞蹈变得更加美丽与自信。她们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开始敢于“做梦”,畅想未来,当说出自己的理想时,眼神是坚定又闪烁着光芒的。

高三学生还应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吗?

对于大多人来讲,高三生活不是在题海中度过,紧张备战高考,就是在为出国留学做准备。

但有两位高三少年却在这个紧要关头,依然坚持着自己所热爱的机器人研发,想在高中毕业前,打破“实验室亚军诅咒”,在FRC机器人大赛(FIRST Robotics Competition)上夺冠。有人肯定会说,有这“闲心”的学生肯定是拿着保送名额的超级学霸呗。

恰恰相反,这两位少年都不是传统意义上成绩特别好的学霸,走出国留学路线的他们,申请学校时还差点被“全拒德”。他们之所以有这般魄力,全凭一直以来对机器人的热爱。

陶启泽与张宇晨都是通过学校的一个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项目,进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就读(即人大附中早培班)。众所周知,这个项目专门选拔一些超常儿童、在各领域天赋异禀的孩子。被选上的这些孩子当中,真的各路神仙都有。

而陶启泽与张宇晨,从小就对机器人非常感兴趣,两人从六年级就开始合作做机器人,一直到高三,一个擅长结构,一个擅长程序,做程序的张宇晨负责把陶启泽想要实现的功能动起来。

两人组建了自己的机器人队伍5449,在学校成立了prototype机器人社。他们想把自己对机器人的热爱感染到更多的人,但在高中最后一年的社团招新中吃了“闭门羹”——几乎没人对机器人感兴趣,要么就敬而远之。

为什么招新一年比一年惨,个中缘由作为组长的陶启泽其实心里清楚得很。

“原来大家都是因为想做机器人才加入社团的,后来很多人都是奔着“拿奖”才来的。后来得知机器人比赛的奖特别难拿而且即便拿了对自主招生也没用,就更加没有人想要加入进来了。”

到了初高中,大多数孩子的时间都被一个个补习班、兴趣班占据了,大家都非常忙,课外所有时间好像都用来做对升学“有用”的事情,比如数学竞赛、物理竞赛等等。

但陶启泽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好玩比有用更重要,比赛能不能拿第一不重要,把车做成能拿第一,就挺重要的。“因为我然后什么东西变得更好,我就感觉很开心。”

所以他更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在机器人研发上,平常不怎么看手机,不追星不吃瓜。为了做出更好玩、更有创意的机器人,经常不回家,直接睡在实验室,以至于上课时经常精神不好,有时作业都没能及时交。

连他妈妈都说,如果他能将对机器人的热情和精力放一半到学校学习上,现在成绩肯定特别好。但她也不想孩子为了成绩而放弃机器人,因为她不愿意看到孩子的生活中只有学习。

其实,陶启泽的兴趣爱好也不是只有机器人。闲暇时,他沉迷点画,“一点,点好几百个小时,动手的时候,永远很爽。”

无聊的时候,还会折纸,棘龙、螳螂、戒灵等等,身边随便一张纸,经他手好像都能变成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动物。

正如他自己所说,

“高中生并非忙到不可描述,所有人本质上都有时间。”

“就跟别人看动画片一个道理,我只不过是拿别人看动画片的时间,做另外一些没有用的事情而已。”

下载链接:

验证码:
验证码全网通用!请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兜得慧”关注公众号后,回复“399”,按提示操作即可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B站评分9.8,那些在兴趣上做到极致的孩子,现在都怎么样了?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