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看过这样一个视频。
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一个小男孩站在C位,全情投入地演唱,自信大方的样子,感染了无数人。
有网友评论说:“超羡慕这种自信的孩子,毫不扭捏,自得其乐,全心投入做自己。”
相信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家孩子,无论说话还是为人处事,都自信阳光,落落大方、从容淡定;
反观那些自卑的孩子,却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包袱,过的小心翼翼,害怕出错。
知乎上曾有一个很火的提问:
“从小到大都自卑的孩子,长大会变成什么样?”
问题下方,众多网友,细数了自卑孩子的特征:
说话声音低,不敢看别人的脸。
从来不或者很少拒绝别人。
做什么事情,都会下意识参考别人的意见;
总在心里否认自己的观点,不断地反驳自己;
其中一位网友的回答,隔着屏幕都让人格外心疼:
“怎么可能有人喜欢自己呢?连我都不喜欢自己!”
如果您家孩子有以下3种表现,说明孩子已经很自卑了,家长一定要重视!
01
孩子有下面3种表现,是自卑的信号!
01
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
父母日常生活中,一些无意识的话语,会成为一些孩子自卑的导火索。
比如下面这些常见的话语:
连个小事都做不好,以后还能干什么!
胆子那么小,真是服了你了。
你看看人家,做的多好,多跟他学学。
父母的语言打击,一次次冲击着孩子稚嫩的心灵,让孩子变得更加谨小慎微,更加不敢尝试。
看过这样一个真实故事。
一个女孩,每次考试都得满分,却不敢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
老师很奇怪,就问她:“为什么上课不举手回答问题?”
女孩说:“害怕会出错,老师和同学会嘲笑我。”
事后,老师跟女孩妈妈反映孩子情况后,妈妈却劈头盖脸把女孩骂了一顿,指责她:“什么也干不好,长大了能干什么?”
这位妈妈批评打击的话语,让原本优秀的孩子,变得越来越不自信,自卑情结越来越重。
她更加担心自己犯错时,遭受到别人嘲笑和否定的目光。
自卑的孩子,别人一个眼神、或者无意的一句评价,都能让TA的情绪波动起伏,难过很久。
长期受父母言语打击的孩子,变得内向、自卑、不自信,不仅影响孩子的性格、行为和心理,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02
无法接受失败,过分追求表扬
《被讨厌的勇气》里说道:“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有一种自卑,是孩子有强烈的好胜心,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潜意识里认为如果自己输了,就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可。
争强好胜的背后,是孩子爱比较的心态在作怪,而自卑往往源于比较。这样的孩子,往往活得很累。
这种自卑情绪的产生,与父母不当的夸奖方式,息息相关。
很多时候,当孩子赢的时候,很多父母会夸奖他:“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厉害!”这样的夸奖多了,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无法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
下一次当孩子遇到难关,意识到自己没父母说的那么“厉害”后,会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挫败感也会油然而生。
有的父母,总跟孩子强调“成功”:考第一名多优秀,赢了比赛有什么奖励、比别人考的好多有面子……
但孩子输的时候,却很少有父母告诉孩子,该如何面对失败。
这类孩子会处在失去父母鼓励的恐惧里,担心自己不被父母爱,自卑的种子,也在孩子内心深处,开始生根发芽。
03
经常说“我不行,我不敢”
很多父母喜欢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期待孩子变得更优秀。
殊不知,这种“树榜样”的方式,孩子会因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变得失落,滋生自卑心理。自卑的种子,是父母在无意间的比较中,给孩子种下的。
一个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很低,面对困难或挑战时,经常把“我不敢、我不行”的口头禅,挂在嘴边,可能是自卑的信号,父母一定要重视。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写道: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
父母的打击与比较,如同一颗颗定时炸弹,一次又一次摧毁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陷入负面情绪的漩涡。
长期的情绪压抑,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业成绩和未来的性格发展。
脑科学家研究发现:
情绪压抑,是一种非常消耗注意力等心理能源的过程。情绪压抑能使人的大脑瞬间达到饱和状态,再也没有力气和空间去做与学习有关的事。
压抑的情绪,无形之中会破坏孩子的注意力。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脑神经学家,罗伯特·戴斯蒙的研究发现:
大脑中控制注意力的是前额叶皮质区的神经元,当这些神经元一起释放信号时,就会由于共振而形成信号上下波动类似于正弦曲线一样的伽马波,这时人就可以主动选择注意力的方向。
大脑中的注意力回路由前额叶皮质与顶叶皮质等大脑区域构成,要保持专注力,前额皮层的活跃程度非常关键。
前额叶皮质活跃不足的话,孩子的专注力容易受外界刺激的摆布,孩子很容易分心走神,疲于应接一个又一个刺激。
提升孩子的专注力水平,家长可以从锻炼大脑前额叶入手。
脑电生物反馈训练,采用多点位结合的训练方式,能更全面更精准的锻炼我们的大脑,加强前额叶皮层与神经网络之前的链接,提高前额叶皮质的活跃度。
脑电生物反馈训练
脑电生物反馈技术,可以激活大脑的神经网络,让孩子在任务中合理释放多巴胺,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生理活动,促进中枢神经网络重建,调节各种递质分泌水平及大脑功能网络。
02
如何培养自信优秀的孩子?
当家长发现孩子释放出的自卑信号时,如果没有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孩子会越来越孤僻,对学业和人生都会产生很消极的影响。
《自信的觉醒》一书中,介绍了3个培养孩子自信的习惯,分享给各位父母。
01
用“现在时”而不是“将来时”肯定自己
6-12岁的孩子,生活重心逐渐从家庭转移到学校和团体,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非常在意在同学、老师、同伴的认可度。
这一阶段,如果孩子建立起来自信心,将有助于孩子的学业和人际交往。反之,孩子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丧失自信心,变得敏感自卑。
当孩子面对挑战畏缩时,可能想放弃,“将来”再尝试。
父母可以这样鼓励孩子:“我现在就能尝试一下,我现在就很勇敢,我现在就很优秀!”
以“现在时”鼓舞自己,孩子才会得到勇气,让当下的自己变强大。
一项调查曾表明:
常被爸妈鼓励、安慰的孩子,遇到不会做的事,会努力找方法自己试着做的比例高达 85%,明显高于很少被鼓励和安慰的孩子。
02
多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指出:
“如果你给予了他人某种期待,对方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你的影响,促使这种期望成为现实。”
平时生活中,父母要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会让孩子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妈妈发现你刚才作业写得很认真,比昨天更努力了。
我发现你今天有几个字写的特别规整,妈妈真开心。
你房间今天打扫的真干净,被子叠的整整齐齐,比昨天还好。
一个经常被被鼓舞、被肯定,接受正面暗示的孩子,会越来越自信,不断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
英国心理学者哈德菲尔德说过:
“人在自信的情况下,能够把潜力发挥到500%以上,而自卑的人,只能发挥自己能力的30%。”
03
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一项以小学五年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结果表明:
因努力得到表扬的孩子,比因成绩得到表扬的孩子更乐意学习。即使考试失败了,因努力得到表扬的孩子也更能勇敢地正视困难。
当然,这跟父母平时表扬孩子的方式,有很大关系。
当孩子做事有进步,或表现好的时候,父母不妨发自内心地、客观具体地夸一夸他很认真、很努力。
当孩子遇到挫折打击时,父母帮助孩子合理归因,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至关重要。
有效的表扬,是对孩子努力过程的肯定,以及一些内在品质,比如认真、细心、坚持、乐观、勇敢、积极等等。
在父母的引导下,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即使遇到困难,也会继续保持前进的动力,寻找方法,改变现状。
而不是自怨自艾,怨天尤人,感觉自己能力是注定的,无法改变。
《人性的弱点》里有句话说:
“人生来就喜欢被人鼓励,用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可以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成长,获得自信,从而变得更优秀。”
育儿路上,当父母掌握了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教育的过程才会事半功倍,与各位家长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