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和我聊天,我发现有些父母对孩子的事情特别敏感,总是爱在一些小事上小题大做。
比如孩子偶尔吃了点不健康的零食,他们就紧张得好像孩子马上要生病一样。要是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个杯子,他们就表现得像是家里要破产了似的。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他们就感觉天都要塌了,担心孩子的未来一片暗淡,没有好前途了。
其实,孩子如果盯得太紧,对每件小事都过分在意,这其实会消耗孩子的精神。家里的氛围轻松一些,孩子才能感到更多的快乐。最怕的就是家里总是紧张兮兮的,孩子最害怕的不是家里没钱,而是爸爸妈妈的责备和压制。
如果总是因为一些小事去消耗孩子,这会伤害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孩子在听写时出了点小错,比如字写错了或者英语单词拼写有点小差错,家长就让孩子一遍又一遍地抄写,好像这样就能解决问题。但其实,这种方法会让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变得不那么积极。
毕竟,兴趣一旦没了,再想点燃就难了。这种做法,说白了,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我不是说孩子犯错了就放任不管,而是换一种方式来引导孩子。我们可以用更积极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错误,而不是没完没了地批评和指责。家长应该就事论事,不要因为一次小错就对孩子进行全面否定,也不要用攻击性的语言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比如说,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个碗,咱们首先得看看孩子有没有伤着,这是最重要的。然后,可以和孩子一起拿扫帚清理干净,顺便聊聊怎么会不小心打碎的。如果孩子能从这次小意外中学到点什么,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那咱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再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咱们首先要让孩子知道,不管成绩怎么样,妈妈对他的爱是不变的。然后,可以一起坐下来,分析一下哪里出了问题,找到提高的方法。至于听写时出了点小错,比如写错了字或者拼错了单词,提醒孩子就行了。告诉他们下次要留心,即使下次还有小错,咱们也可以耐心地说“下次再注意点”。
真的没必要对每件小事都那么较真,那样反而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咱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而不是在每个小错误上纠结。
说到底,咱们如果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不那么紧张和焦虑,孩子自然也就能学会乐观和开朗,无论遇到什么难题都能积极地去应对。
咱们心态平稳,不把焦虑带回家,孩子就能轻装上阵,自信地走自己的路。父母如果少一些控制和束缚,孩子的内心世界就会更加丰富,他们的脚步也会更加坚定,走得更远。
在家庭关系中,最宝贵的就是轻松和自在。那些能够给孩子带来轻松感的父母,虽然看起来平凡,但他们给予孩子的,却是能够温暖和治愈孩子一生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