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陪伴初三孩子的漫漫长路上,我们常常陷入爱与控制的迷思。
每晚于家长群中寻觅孩子作业完成情况,未完成时的纠结提醒与否,背后藏着教育的大学问。
提醒或不提醒,结果大相径庭。提醒后完成率仅半,顺其自然却有九成。
访谈初三孩子得知,妈妈的提醒有时竟成拖沓标签,补作业只为压力或干脆摆烂;而被尊重节奏、自主抉择时,作业成自我之事,因热爱而做,结果次之。
作业如此,孩子其他事亦同。
以爱之名包办一切,是真爱还是控制?
放手让孩子磨练,是尊重还是自私?
孩子眼中,真爱即尊重,尊重是无条件积极关注,是和颜悦色、柔声细语、真心赞美,是看到孩子点滴进步,而非为目的驱使。
一味负面关注,只让孩子于生命长河中迷茫,或浑浑噩噩,或干脆放弃。
我们期望孩子自明方向,而这需尊重给予的启发、空间与时间。
孩子们聪慧,知晓所需所求。
混沌的是被过往认知经验禁锢的我们。
莫用未活明白的一生去指引孩子未来,他们的时代应由他们主宰。
让我们在爱与陪伴中,寻得尊重的平衡,伴孩子走向未来,共赴成长。
佚名说:“教育的本质,是一场爱与控制的拔河,而真正的赢家,是在尊重与放手间找到平衡,回归初心,让孩子如幼苗自由生长,而非将成人的欲望强植于稚嫩心田。”
在教育中避免将自己的欲望强加给孩子,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转变教育观念
– 树立正确目标:明确教育目的是助力孩子全面发展,并非达成自己未竟的心愿。
比如,家长曾梦想成为画家却未能如愿,但不能强迫孩子学习绘画,应关注孩子自身兴趣,挖掘其潜力。
– 尊重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性格、天赋和兴趣爱好。
像有的孩子擅长逻辑思维,在数理方面表现出色;有的孩子则更具艺术气质,在音乐、绘画领域有天赋。家长要尊重这些差异。
改变教育方法
– 积极倾听:与孩子交流时,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例如,孩子对未来职业有自己的设想,家长要耐心倾听,不要急于否定,即便与自己的期望不符。
– 引导自主决策:给孩子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如让他们决定参加哪种兴趣班,或如何安排假期时间等。
在适当范围内,让孩子自己规划人生方向。
说在最后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爱常常伴随着各种形式的关心与期望。然而,当这种关心过度时,爱就可能变成一种无形的束缚,尤其是对于即将面临人生重要转折点的初三孩子来说。
家长们要时刻警惕,不要用“爱的名义”去禁锢了孩子的人生。
爱不是禁锢,而是放手。
作为家长,我们要用正确的方式去爱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在自由的天空中展翅飞翔。面对初三的孩子,我们要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支持,帮助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