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小学时,有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我心急如焚,看到试卷上那一个个刺眼的红叉,忍不住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不认真?这题这么简单,别人都能做对,你怎么就不行?”
孩子低着头,紧咬嘴唇,眼眶泛红,小手不安地揪着衣角。那一刻,我虽心中懊悔,却未曾深思,这句攀比式的责备,已如同一堵高墙,在我们之间悄然筑起。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孩子面对学习都变得格外紧张、焦虑,每次考试前,他都会反复念叨:“我要是考不好,妈妈又该生气了……”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 “无心之失” 还有太多。
孩子满心欢喜地向我展示他新画的画,我却因忙碌敷衍一句:“等会儿,妈正忙着呢。” 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向我倾诉,我却习惯性反问:“为什么别人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 每一次,孩子眼中的光芒都会黯淡几分,与我的距离也似乎愈发遥远。而我,在许久之后才惊觉,那些我以为无关紧要的话语,正一点点侵蚀着孩子的心灵。
相信不少家长都有过和我类似的经历,在不经意间,就用言语给孩子带来了伤害。
父母千万不能在孩子面前说的 4 句话,希望能引起大家的警醒,别像我一样,等到孩子的心门逐渐关闭,才追悔莫及。
其一,不说习惯性反问的话。孩子的世界单纯而直接,他们向父母诉说,是渴望得到理解与回应。
当孩子放学回家喊累,说一句 “今天作业好多”,若换来的是 “作业多不正常吗?你同学不也一样?” 这样的反问,孩子内心的委屈瞬间被放大。他们满心期待的安慰落空,感受到的只有被否定与忽视。
找不到东西询问父母,得到 “我怎么知道?你自己不会找吗?” 的回应,更是让孩子觉得孤立无援。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不愿与父母交流,亲子关系逐渐冷漠。因为在他们眼中,父母不再是温暖的避风港,而是冷漠的旁观者。
有没有过类似这样对孩子习惯性反问的情况?当时孩子是什么反应?咱们不妨在评论区分享交流一下,说不定能从中找到改善亲子关系的新思路。
其二,不过分强调自我牺牲的话。
为人父母,为孩子付出是心甘情愿,但若是总把 “为了你,我每天拼死拼活工作、劳累,你怎么才考这点成绩,对得起我的付出吗?” 挂在嘴边,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沉重的压力与愧疚。
我曾见过一位母亲,每次吃饭都把好菜省给孩子,可一旦孩子犯错,就哭诉:“我连口肉都舍不得吃,全为了你,你还不听话!”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内心满是挣扎,一方面感恩母亲的付出,另一方面又被愧疚感压得喘不过气,久而久之,甚至对母亲的关爱产生抵触情绪,亲子关系也变得扭曲。
咱们有没有不自觉地用自我牺牲 “绑架” 过孩子?孩子当时的表现是不是让您也有些意外?欢迎大家留言分享,咱们一起探讨如何把爱传递得更纯粹。
其三,不讲贬低另一半的话。
孩子心中,父母是一个整体,是他们安全感的来源。若一方在孩子面前贬低另一方,如 “你爸就是个窝囊废,啥都干不成”,孩子内心的信念基石会被撼动。
我认识一个孩子,父母离异后,母亲总在他面前数落父亲的不是,导致他长大后既渴望亲密关系,又极度恐惧信任他人,内心充满矛盾与迷茫。父母间的相互尊重与包容,是孩子成长的养分,缺失了这一点,孩子的心灵花园便会荒芜。
是否也曾在孩子面前抱怨过另一半?孩子后来有没有什么异样的表现?希望大家能在评论区畅所欲言,咱们共同守护孩子内心的那片安宁。
其四,不提拿孩子作对比的话。
“别人家的孩子” 仿佛是悬在自家孩子头顶的一把剑,随时能刺痛他们的自尊心。当我们夸赞邻居小孩如何优秀,嫌弃自家孩子不够上进时,孩子内心的自信会如泡沫般易碎。
我自己就深受其害,小时候总是被父母拿来与他人比较,即便取得成绩,也因害怕被超越而惶惶不安,自卑心理如影随形,多年后才艰难重塑自信。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星辰,有着各自的光芒,我们的职责是发现并呵护,而非用对比掩盖。
说到这儿,大家不妨回想一下,有没有因为对比让孩子黯然神伤的时刻?孩子当时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期待您在评论区分享,让我们一起学会欣赏孩子的独特。
儿童文学作家兰香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始于童年,伴随一生。”
中年的我们,已然走过半生风雨,看过世间百态,更应懂得呵护孩子稚嫩心灵的重要性。
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印刻着我们言语的痕迹,或深或浅。让我们从现在起,管住嘴,用温暖、鼓励、包容的话语,为孩子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让他们带着满满的爱与自信,勇敢地迈向未来。
希望大家读完这篇文章后,能审视自己过往的育儿言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也欢迎大家把自己的感悟、困惑或是新的见解留在评论区,咱们抱团取暖,共同成长,一起书写孩子美好的成长篇章。育儿之路漫漫,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心中最温暖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