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妈妈在育儿群里跟我诉苦:“橙子妈妈,我家孩子今年上小学二年级,我每天放学接她回家就陪着写作业,帮她检查功课,看她练琴,辅导她背诵课文。可是孩子现在越来越依赖我,做什么事都要问我,自己一点主见都没有。我好怕她这样下去会缺乏独立能力…”
听完这位妈妈的烦恼,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刚当妈的时候。那会儿我也是个控制欲超强的妈妈,生怕孩子摔着碰着,害怕他跟不上学习进度,担心他交友不慎。可后来我发现,我越是想管住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就越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
我家孩子现在上初中了,学习成绩不错,性格开朗,生活也能自理。回想这一路的教育历程,我最庆幸的就是在他小学阶段”放手”了这5件事。
01
第一,不盯梢写作业
好多爸爸妈妈们都爱陪孩子写作业,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孩子写错了赶紧指出来,写慢了催促两句,作业没写完不让玩。
可你们想过没有?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孩子永远养不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他们习惯了依赖父母的监督,没有了自我管理的能力。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教育的目的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家孩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就不再盯他写作业了。一开始他确实会偷懒,作业写得马马虎虎。可慢慢地,他学会了自己规划时间,养成了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02
第二,不包办生活琐事
叠衣服、整理书包、收拾房间…这些事情看似简单,但很多父母都喜欢包办。他们觉得孩子做得慢,做得不够好,还不如自己来得快。
殊不知,这些生活技能恰恰是培养孩子责任感和独立性的最好途径。
记得有一次,我看到儿子叠的衣服歪七扭八的,本想重新帮他叠,但我忍住了。现在他不仅会把衣服叠得整整齐齐,还学会了收拾房间、整理书桌。
03
第三,不干涉交友
“这个同学学习不好,少跟他玩”“那个同学太调皮了,不要和他来往”…这样的话,你是不是经常对孩子说?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认知发展。
我从不干涉儿子交朋友,只在必要时给予一些建议。现在他交友圈很广,也很会处理人际关系。
04
第四,不包办兴趣爱好
现在的孩子课外班排得满满的:钢琴、画画、舞蹈、奥数…可问题是,这些真的是孩子感兴趣的吗?
我家孩子小时候也报了不少兴趣班,后来我发现他对编程特别感兴趣。于是我就让他退掉了其他课程,专心学习编程。现在他不仅在这方面很有成就,还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05
第五,不替孩子做决定
“今天穿什么衣服?”“午饭吃什么?”“周末去哪里玩?”很多父母习惯性地替孩子做所有决定。
可是你知道吗?决策能力也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当我们事事都替孩子拿主意,实际上是在剥夺他们独立思考和决策的机会。
我记得儿子第一次自己做决定时还挺紧张的,现在他已经能够根据天气自己选择衣服,根据时间安排周末活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