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开篇:一场“迟到”引发的战争
周一早上7点,我站在儿子房间门口,第3次喊他起床:“快点,再不起来要迟到了!”房间里传来一声含糊的“嗯”,接着是翻身的声音。
10分钟后,我推开门,发现他还在被窝里蜷成一团,像一只冬眠的熊。
我的火气“噌”地冒了上来:“你知道今天有月考吗?再不起来就别去了!”
他慢悠悠地坐起来,揉了揉眼睛:“妈,你别管了,我自己有数。”
结果那天,他果然迟到了,还被班主任罚站了一节课。
晚上回家,他一脸无所谓地说:“罚站而已,又没什么大不了的。”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能叫醒一个初中生的,不是教育,而是教训。
第一课:迟到不是小事,后果自己扛
案例:从“无所谓”到“长记性”
朋友的儿子小凯也是个“起床困难户”,每天早上都要上演一场“起床拉锯战”。
有一次,小凯因为迟到错过了学校的期中考试,老师直接给了他零分。
回到家,他哭丧着脸说:“妈,这次真的完了,零分啊!”朋友没有安慰他,而是冷静地说:“这是你自己的选择,你要学会承担后果。”
从那以后,小凯再也没迟到过,甚至还主动定了个闹钟,放在离床最远的地方。
方法:让后果“说话”
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单纯的说教往往不起作用。
与其唠叨“迟到不好”,不如让他们亲身体验迟到的后果。
比如错过重要的考试、被老师批评、甚至影响班级荣誉。
只有当他们真正感受到后果的严重性,才会主动改变。
第二课:成绩不是终点,态度决定一切
案例:从“应付了事”到“认真对待”
邻居家的女儿小雨以前是个“作业糊弄大师”,作业本上字迹潦草,错题连篇。
有一次,妈妈检查她的作业时,发现她连题目都没看清楚就写了答案。
妈妈没有发火,而是把作业本推到一边,说:“既然你不想认真写,那就不用写了。”
小雨愣了一下:“可是明天要交啊!”
妈妈平静地说:“那是你的事,你自己决定。”
第二天,小雨因为没交作业被老师批评,回家后主动重写了作业,字迹工整,答案也认真了许多。
方法:用“放手”代替“控制”
很多时候,家长的过度干预反而会让孩子失去责任感。
与其盯着孩子写作业,不如放手让他们自己安排。
比如:“作业是你的事,你可以选择认真写,也可以选择应付,但后果要自己承担。”
这样,孩子会逐渐意识到,学习不是为了应付家长,而是为了自己。
第三课:叛逆不是借口,规矩必须遵守
案例:从“顶嘴”到“反思”
同事的儿子小杰是个“叛逆少年”,动不动就跟父母顶嘴。
有一次,因为妈妈不让他玩手机,他直接摔门而出,跑到同学家过夜。
第二天回家,妈妈没有骂他,而是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家规第一条:尊重父母;
第二条:按时回家;
第三条:遵守约定。”
小杰看完后,低着头说:“妈,我错了。”从那以后,他再也没顶过嘴,也学会了遵守规矩。
方法:用“规矩”代替“唠叨”
对于叛逆期的孩子,唠叨只会让他们更反感。
与其一遍遍地说“你要听话”,不如制定明确的规矩,并严格执行。
比如:“玩手机可以,但每天不能超过1小时。”
“晚上9点前必须回家。”
这样,孩子会逐渐明白,规矩不是限制,而是保护。
结尾:教训是最好的老师
初中生就像一棵正在成长的小树,需要阳光和雨露,也需要修剪和扶正。
教育是阳光,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希望;而教训是剪刀,帮他们剪掉多余的枝丫,长得更直、更壮。
能叫醒一个初中生的,不是教育,而是教训。
因为只有当他们真正尝到苦头,才会明白什么是责任,什么是规矩,什么是成长。
行动号召:
今天,试着放手让孩子承担一次后果,或许你会发现,教训比教育更有力量。
因为成长的路,终究要他们自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