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习作出现在了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我们先来看看第二单元学的是哪些内容。
“观三国烽火,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残。”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中的璀璨明珠。第二单元四篇课文带领我们徜徉经典。
通过《草船借箭》走进《三国演义》,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景阳冈》走进《水浒传》,领略打虎英雄武松的豪迈气概;通过《猴王出世》走进《西游记》,见识孙悟空的活泼可爱,敢作敢为;通过《红楼春趣》走进《红楼梦》,品味宝黛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趣事。精彩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让人久久回味。
当我们读这些精彩的文章或者一本完整的书籍时,很容易被读到的那些内容打动,会产生自己的阅读感受,比如习作要求中举了三个例子:
①有时是一些人物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安徒生童话中的小人鱼;
②有时是一些情节和细节会让你深深触动,如《祖父的园子》中“我”跟着祖父学种菜的温馨情景会让你触动;
③文字中蕴含的道理会让你深受启发,如 《铁杵成针》揭示的做事要有恒心的道理。
亦或是一些精彩的语句让你过目不忘,等等,把这些把具体的感受或者得到的启示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读” 是根基, “感” 则是基于 “读” 的延伸与拓展,是我们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对原文内容进行消化吸收后产生的独特见解和情感共鸣。
明确了“读后感是什么”之后,接下来我们看看如何来写好一篇读后感。写之前,要做好三项准备工作。
一、读懂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如果是走马观花地读,囫囵吞枣地读,可能连文章里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
如何来读呢?
最好是边读边想,边读边记。哪些地方令你开怀大笑,哪些地方使你感慨万千都不要放过去。要反复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对照、比较,同时也可以在原文上作上记号,如圈、点、划,或在空白处写上简略的看法等,以便读后查找重点之处。
我们在阅读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时,可以关注的点有:
1. 标题与作者:明确文章的标题和作者,这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风格。
2. 写作背景:了解文章的写作时间、社会背景等,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所传达的信息。
3. 文章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4. 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 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你受感动,为什么会这样感动;
……
例如,在阅读《三国演义》时,我们可以圈划出各个重要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主要人物以及战役的关键转折点等,这些标注将为我们后续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清晰的思路。
只有仔细地阅读,认真的思考,深入的感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验,读懂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才能有感而发,写好读后感。
二、感点选择
在认真读好原文后,就需要从文章众多的内容中挑选出最能触动自己、最有想去抒发感情的部分作为 “感点”。
我们在读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的时候,感点可能有很多,原文的某一位人物、某一个情节、文字蕴含的道理,亦或是某个句子,甚至个别词语,都可能会有感受,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写作中的“感点”。
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新颖、不宽泛、现实针对性强、能够结合自己实际、自己有话可说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以下以四大名著为例,列举了一些感点,可供大家参考。

我们在写读后感的时候,可以选其中一个或者几个感点来写,切忌面面俱到。
三、如何写感受
感受的写法大致可分为三种。
01 先叙后议
这种方式是先简要地概述原文中触动自己的情节,或者引用那些经典的段落,让读者对所感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比如,在写《简・爱》的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先描述简・爱拒绝圣约翰求婚的情节。
简・爱面对圣约翰看似高尚却缺乏真爱的求婚,她坚定地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她追求的是平等和真正的爱情。
然后,针对这段情节着重阐述自己的体会与感受。
从简・爱的选择中,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情不能仅仅建立在物质和责任之上,真正的爱情应该是灵魂的契合和平等的交流。
通过这种先叙述后议论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清晰地跟随我们的思路,理解我们从原文中获得的感悟。
02 边叙边议
在叙述原文内容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议论分析,使叙述与议论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例如,在阅读《骆驼祥子》时,我们可以这样写:
祥子初到城市时,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拼命拉车,他的勤劳和朴实令人敬佩(叙述)。然而,在那个黑暗的社会环境下,他的努力一次次被现实无情地击碎(议论)。买车的梦想一次次破灭,从一个积极向上的青年逐渐堕落成一个自私、懒惰的行尸走肉(叙述)。这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残酷和对底层人民的压迫(议论)。
这种边叙边议的方式能够让读者在了解原文内容的同时,及时感受到我们的思考和感悟,使文章更具连贯性和逻辑性。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叙述都要简洁明了、准确无误,不能过于冗长,以免掩盖了 “感” 的表达,让读者抓不住重点。
03 联系实际感悟
优秀的读后感往往是由原文的内容或情感引发我们对生活、学习、思想等实际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可以联想到与原文所反映的思想相类似的其他人物或事件,或者通过联想,将作者的经验教训与自身的切身体会有机地结合起来。
比如,当我们阅读了《平凡的世界》后,书中孙少平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持追求梦想的情节,让我们联想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我们可以这样写:
孙少平在面对生活的重重磨难时,从未放弃对梦想的追求,他的精神激励着我。在我备考的过程中,也曾经遇到过无数次想要放弃的时刻,但每当我想到孙少平,我就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他能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为梦想拼搏,我又有什么理由轻易放弃呢?”
通过这样的联系实际,能够让读后感更具真情实感,也更能打动读者,使文章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好了,所有的东西准备就绪,我们休息消化一下,看个广告,就开始来讲如何写作了。
首先,要拟定标题。
直接引用式:直接采用 “读《xxx》有感” 或 “《xxx》读后感” 的形式。这种标题简洁明了,能够直接让读者知道文章的主题是关于哪一部作品的读后感。例如,“读《小王子》有感”“《红楼梦》读后感”,读者一眼就能看出文章的核心内容与哪部作品相关。
主副结合式:以 “读《xxx》有感” 或 “《xxx》读后感” 作为副标题,自拟一个更具吸引力的主标题,突出文章的主旨。主标题要能够抓住读者的眼球,引发他们的兴趣。比如,在写《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时,我们可以自拟主标题为 “救赎与友情:跨越时光的羁绊”,副标题为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这样的标题既点明了文章与作品的关系,又通过主标题突出了文章所探讨的核心内容,即作品中所展现的救赎主题和深厚的友情。
标题拟好了,开始正文写作。
一篇好的读后感可以按照五个关键字来完成,就是引、概、感、联、结。
●点明篇名,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注意(引)
开篇要直接点明所读的篇名,可简要地抒发自己初读之后的整体感受,也可引用文章中的名言、情节或人物,目的是引起读者的兴趣,让他们想要继续阅读下去。例如:
当我合上《百年孤独》这本书时,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书中那个充满奇幻色彩又饱含沧桑的家族故事,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人性、命运和时间的全新思考之门。
●紧扣原文,概括内容(概)
简洁地概括原文的主要内容,让读者对原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是为后文的 “感” 做铺垫。在概括时,要抓住关键情节和主要人物,避免过于冗长和琐碎。比如,在写《鲁滨逊漂流记》的读后感时,我们可以这样概括:
《鲁滨逊漂流记》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在一次航海中遭遇风暴,流落荒岛,在荒岛上独自生活了二十八年的故事。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丰富的生存技能,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功获救。
●寻找感点,叙议结合(感)
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要详细地阐述自己感触最深的内容。结合原文的情节、语句进行深入的议论分析,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悟。比如,在写《傅雷家书》的读后感时,我们可以选取傅雷对儿子的教育方式作为感点:
傅雷在给儿子的信中,不仅关心他的生活,更注重对他的思想和艺术修养的培养。他在信中写道:‘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才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傅雷对儿子品德修养的重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品德教育,傅雷的教育理念让我们反思,到底什么才是对孩子最重要的。”
通过这样的叙议结合,深入地探讨感点,使文章具有深度和内涵。
●联系实际,发表感想(联)
联系生活、学习、阅读积累等实际情况,谈谈从原文中获得的启示在现实中的体现与应用。比如,在阅读了《论语》后,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
《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正确性。有时候我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知识,却没有深入思考其中的原理和联系,结果在考试中遇到稍微灵活一点的题目就不知所措。而当我学会思考,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后,学习效率和成绩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这样的联系实际,让读者感受到读后感的现实意义。
●总结全文,提升中心(结)
在文章的结尾,要总结全文的观点,再次强调自己的感悟。将文章的主旨进行升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在写《活着》的读后感时,我们可以这样结尾:
《活着》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福贵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但他依然坚强地活着。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像福贵一样,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就一定能够在困境中找到生活的意义。让我们珍惜生命,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用坚韧和乐观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这样,一篇好的习作就完成了~
范文
乐观地面对生活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这是马克·吐温说的一句话。①当看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后,我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引)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主要写了海伦变成盲聋人后的生活和她的求学生涯。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我们要热爱生活,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她——海伦·凯勒,是一个度过了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的孤独岁月的柔弱女子。然而,正是这么一位幽闭在盲聋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概)
海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身体上的不自由终究是一种缺憾,我不敢说从没有怨天尤人或沮丧的时候,但我更明白这样根本于事无补。因此,我总是极力控制自己,使自己的脑子不要去钻这种牛角尖。”看,海伦这样一个身体极度不自由的人,还能这样乐观地面对生活,向命运发起挑战,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埋怨生活是多么苦,命运是多么不公平呢?② (感)
可在现实生活中,我是怎样做的呢?③记得在我十岁的时候,我和小伙伴赛跑时突然被石头绊倒了,摔了一跤,胳膊骨折了。骨折的那些日子里,我每天都哭丧着脸,心里不停地埋怨:老天爷真不公平,为什么偏偏让我受伤?现在想起来,真是觉得不应该。我就受了一点伤就这样悲观,长大后一定是一个不能吃苦的人。以后,我一定不能轻易落泪,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联)
在我心中,海伦就像一位英雄,时时刻刻鼓舞我、激励我、启发我,让我乐观地面对生活。(结)
①开头引用名言,引起读者的兴趣。
②找到“感点”——书中使自己印象深刻的话,并由这段话出发表达自己的观点。
③承接上一段的观点,联系自己的实际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