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后连续写了好几篇关于“主体性”的文章,如何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如何置顶自己的感受,如何做出真正对自己有利的决策。
我聊了很多关于“习惯性讨好”,“性格软”,“不懂拒绝”,“老好人”,“太过在意别人评价”。这些情况,一旦有了主体性思维,大部分的问题都自然而然解决了。
开学做亲子教育类咨询的妈妈变多,她们看了文章问:那,没有主体性的孩子呢?
没有主体性的孩子,学习和自我成长过程都会困难重重。
这是我内心的声音,我并没有直接当着这些妈妈的面说,很显然她们问的是自己的孩子,我不希望这个观点成为她们“一个新的负面暗示”。
鸡娃和内卷是近几年频度极高的词语。
很多父母持续不懈地监督,时常插手干预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一方面制定出许多规则和禁止令,把很多除开“写作业看书”的事务都代劳了,另一方面指责孩子没有内驱力,没有自主性。
权威掌控,几乎成了大多父母的普遍选择。
令人窒息的掌控欲
我认识一位“好妈妈”,她对孩子不打不骂,说话柔声细语,尽心尽力无时无刻照顾孩子的方方面面。
一起吃饭,她的眼睛和筷子几乎都不在自己的饭碗里,她不看自己的饭菜,专盯别人的碗,别人碗里的米饭快要吃完了,马上弹起身要给别人添饭;别人要夹某个菜,刚伸出手,她马上就把那盘菜推到对方面前……
谁渴了,谁站着累,谁可能没吃饱,谁需要洗手,递毛巾,递纸巾,递一切对方可能需要的。
就好像她把对方当成一个了小婴儿,或者是一个高位截瘫的病人,这种极度 “共生” 的关系,一开始,被这样对待的人会很开心,因为自己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享受一切,长此以往,对方,很难不窒息。
又溺爱又高控制的家长,会严重摧毁孩子的主体性。
TA们通常看不到真实的孩子,TA们把自己内在缺爱的小孩投射给孩子,溺爱的行为其实是自己满足自己。又或者TA们小的时候也是被这样对待的,TA们传承了这种“风格”。
何为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就是一个人可以对自己的言行、思想、情感和选择有控制感,通俗说就是:我是自己的主人,我为自己而活,我可以掌控我的生活。
主体性强的人,一切是从“我”出发,万物是为“我”所用的。我相信自己的存在是值得的,我能主动地去看见、回应和满足自己的需求。我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
主体性强的人,学习、工作中更擅长主动争取、主动提升,是一种“我可以、我选择、我负责”的主角心态。
主体感如何缺失?
小孩子刚生下来是没有【我】的概念的,他觉得世界和自己是连成一体的。学术一点就叫“全能自恋”,小婴儿觉得通过大吼和哭闹就可以改变周围的世界。
主体性是后来慢慢随着与环境的互动,被养育着对待的经验累积而逐渐形成。但,很遗憾的是,许多人,成年后仍未确立自己的主体性。
通常,焦虑的父母往往更容易“看不见”孩子。孩子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去“要”,却被父母狠狠推开,甚至是言语羞辱时,孩子内心那种“不配得”和“耻辱”的烙印是很深的。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评判,被安排,被审视,总是体验到我的感受,我的想法,我的意见不重要,那么他会有一种很深的感受是“我是为了别人而活”,“我活着是为了别人”、“我学习是为了别人”。
之前“空心病”这个概念很火,“空心病”的人缺乏支撑自己生活学习的意义感和存在感。
也就是说,我为什么要活着?为什么要学习?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什么对我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空心病”本质就是主体性缺失: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量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被家长和老师“客体化”。
很多学生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读书?科技迅猛,时代更迭之快,以前人们“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就业包分配进大城市而读书”,而现在,青少年看到的是邻居的哥哥姐姐研究生毕业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他们自我本就迷茫的同时,转身看到的是“父母的面子”、是“光宗耀祖的谈资”,是“老师的KPI和光鲜履历”、是“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好”。唯独他们体会不到:对于我自己这个【人】而言,我是谁?我为了什么?
如果你能理解这个部分,你就能感受到那些绝望的青少年内心的呐喊。
我们这些成年人,自私的想让别人“活成我们心中的样子”来维持一个表面的虚假繁荣。可是对于十几年来从未活出自己的“主体性”,从未被理解和看见的孩子来说,活着(有时候)比死着还痛苦。
他们本能的警觉:所有的 “馈赠、着想、为你好、付出” 背后都有代价,你们只是想控制我,利用我。
没有主体性的孩子,困难重重
我线下讲课,会听到无数的家长问:
老师,孩子不开心怎么办?把自己自己锁房间怎么办?沉迷手机怎么办?不想读书怎么办?他胆小自卑怎么办?不和我们交流怎么办?
我有时会打趣直言:
先什么都不办!
真的是这样子。其实这些问题的本质上,就是因为忽略了孩子的主体性,忽略了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我们习惯了无意中把孩子当成了“物件”,“机器”,或者“工具”。
我们经常去向专家、导师请教,想要学习某种技巧来更好让这个“机器”运行,如果可以最好一天12个小时高效能运转,甚至是睡着的那几个小时还能不能再做点什么?
目的无非就是:好好学习,听话,别让我操心。
我的回答是:把你的孩子当成一个【人】来看,了解一下他这个和你不一样的【人】,TA怎么了?TA的感受如何?TA需要什么帮助?TA有什么恐惧或者担心吗?
然后你们一起合作去解决问题,合作,不是父母安排–孩子执行。去成为孩子的助力,而不是孩子的主宰。
其实家长根本不需要学那么多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家长真正要做的就是去看见这个生命,去理解你的孩子,TA虽然是你的孩子,但是一个和你不一样的生命个体。
理论越多,道理越多,技巧越多,都是“术”的层面,如果缺少“道”,缺少“道心”,只会让你跟孩子心的距离更远,只会让你更盲目的,“更有技巧”的去操控孩子,只会引发更多对抗和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