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在想,其实关于这个整理,无论是纸质版还是电子版,各种途径多的是。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兜得慧,再怎么整理也就那样,或者说不一定有人家资料上的全面。
但我想,我自己整理的过程,是再记忆再梳理的过程,也是结合我们学情整理的过程。什么是最好的?对于牛羊来说嫩草就是最好的,对于小狗来说肉和骨头就是最好的,对于我们班娃娃来说,适合他们的就是最好的。而不是所有的优秀的题,最有名的教辅给到他们就是最好的。
所以我还是想着,没有讲新课的时候,对第一单元做得不够好的来个回顾,做个整理。
第一课古诗二首中课后第三题,读一读,记一记:
河堤 堤岸 剪刀 裁剪 吹拂 春风拂面 化妆 梳妆打扮
分别用四种颜色进行特别提醒。
在这道题中,除了读一读记一记所给出的词语,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所给词语进行理解,扩展词语,达到积累的目的。
显然,这道分别是给“堤、剪、拂、妆”组词的,还可以扩展为:
堤坝 大堤 海堤 堤防
剪纸 剪影 剪报 剪彩
拂拭 轻拂 拂晓 拂尘
嫁妆 妆点 淡妆 浓妆
学有余力的可以尝试用所组词语说一句话,不但积累,而且运用。
第二课课后题,第一题都能说出春天的样子,虽然表达上良莠不齐还有欠缺,但基本都能说出。第三题做了仿写,完成良好。只是仿照第八自然段说一说没做到,简单列举如下:
❀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她在山坡上打滚,她在草地上跳跃,她在燕子、黄莺嘴里叫,她在梨花、迎春花中笑……
❀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她在天空中穿行,她在花丛中飞舞;她在小朋友口中吟唱,她在江河里奔涌,她在东风中雀跃,她在发尖上飞扬……
第二题是比较欠缺的,关于朗读,别说孩子我也说不好读不准,所以下意识就选择性失明,当作看不见了。
回头再看,沉下心思考,越读越觉得有趣。就像我觉得标点符号会说话一样。朗读的语气不同,表达的感情不同。读得好了就像演员在演绎,举手投足间全是戏。
读下面的句子,试试怎样读更好。
◇小草丛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
在这两个句子中,第一句重音要落在“眉毛”上。但值得注意的是,重音不能望文生义地认为就是重读,加重声音和音量。突出重音的方法有很多,除了重读之外,还有轻读、拖长、快中显慢等。
此句中要用温柔绵长的声音把“眉毛”轻读、轻吐出来,“眉”的读音拖长,“毛”的读音轻而短,尾音上扬,表现出小草青青浅浅、稀稀疏疏的样子,给人以美好亲切的感受。
第二句中,重音应放在四个动词“看到、听到、闻到、触到”上,同样读这四个词语时也不是加重声音和音量,而是强调,体会孩子们急切分享,想大声告诉全世界的心情。当然,要真正做到还要多读多体会,感觉就来了。
第三课课后题中第二题: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看看课文插图,仿照例句说一说。
◇门前开着一大片五颜六色的鲜花。
做这道题要先审题,我在做的时候就犯了个没有审题的错误,只注意到加点词语,这不就是数量词和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吗?简单!然后我三下五除二就写完了。
写完再一看,不对,还要看课文插图。完了,搞错了,再来。
所以讲解的时候我先强调了这两点。
其实我感觉应该把“开着”也加上点。分析第一个给出的句子,后面补充的就应该是“动词+数量词+形容词”,换句话说整个句式就是“什么+怎么样+数量词+形容词+事物”。
◇房子旁边长着一棵茂盛 的大树。
◇山坡上长了一大片碧绿 的小草。
◇天空中飘着一朵朵白云。
第四课课后第二题结合课文内容和插图,说说邓爷爷植树的情景。
这道题课堂上孩子们说的时候大都是按照课文内容说的,忽略了插图中邓爷爷浇水的情景,提示之后,进行了修订补充。我要求用上表示顺序的词“先……接着……然后……再……最后……”进行口述。
邓爷爷先挖好一个树坑,接着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然后小心地把树苗移入坑中,再用铁锹填上土,把树苗扶正,最后给树苗浇了适量的水,一棵绿油油的小柏树栽好了。
第三题读一读记一记:
碧空如洗 万里无云
引人注目 兴致勃勃
这四个词语中,前面两个描写的是天气晴朗的,我们可以再积累一些,比如:
风和日丽、晴空万里
天高云淡、云淡风轻
“兴致勃勃”是表示心情好的词语,我们可以再积累一些:
心花怒放、喜上眉梢
喜笑颜开、欢天喜地
欣喜若狂、喜出望外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断学习,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