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票房已破百亿,正奔向200亿。
不过,全网都在夸的《哪吒2》,我要来泼盆冷水:如果你的孩子在三年级以下,千万别随便带去看!
因为大多数家长对“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解读,可能会毁掉你的亲子关系。
据我观察,鸡娃家长们看到电影中哪吒不甘于“魔”的命运,逆天改命之时,纷纷发出呐喊:
“天”,就是孩子生在普通原生家庭,资质普通;“命”,就是未来只能艰辛生活;那么“逆天改命”,就是我要逼孩子拼命学习,考上985,成为人上人,改变命运,阶层跃迁!逻辑严丝合缝!
但孩子会这么想吗?
孩子眼中的“天”是父母,“天”经常板起天道威严,就像那些虚伪的阐教宗师!在孩子心里,只有自己的“道”才是正道。
如果父母以“为孩子好”为名,觉得不入“道”即为“魔”,就天雷惩戒,宝鼎熔炼,必将得到“小爷偏不认,专和老天对着干,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反击。
亲子关系绷得紧张,就是这么来的,也是对《哪吒2》的误读。
如果说哪吒就是导演“饺子”自我投射,那么我们要回到饺子导演的成长过程,才能看到其中真谛。
他的父母都是学医出身,但职位不高,按照主流价值观,饺子父母眼中的“天道”就应该是想方设法让饺子进大医院成为名医,饺子的求学经历也确实遵循“天道”,考上了985药学院,这也算是万里挑一了。
可是饺子在大学接触3D动画之后,从此认定自己的“命”就应该是弃医从艺,哪怕毕业做“全职儿女”,在家啃老三年,父亲去世,仅靠母亲1000元退休金维持生计,也毫不动摇地追寻自己的“天命”。
在大多数家长眼中,这就是弃“道”入“魔”了吧?
万幸饺子母亲像殷夫人一样,给他无限的爱与包容,才有了饺子厚积薄发,“逆天改命”!
所以我们回看饺子的经历,或许他想表达的是——
“天”,是传统路径依赖,是世俗眼中985/211的好专业,是医生律师公务员;“命”,是原生兴趣,是天赋呼唤,所以“我命由我不由天”!
但问题又来了,饺子有天赋,人家清楚自己的“命”在哪里,我的孩子只是个普通孩子,根本找不到自己的兴趣,咋办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看到,在现实中孩子的“天和命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
1、天命合一
这类孩子原先的天道和自己的命运高度匹配,比如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以高考理科状元考入浙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后从量化投资做到人工智能,震惊世界科技圈,成为“国之重器”。
这样的孩子显然万里挑一,能生出这样的孩子,祖坟得冒多大青烟?
2、天命有违
这类孩子虽然“天命有违”,但是对自己的“命”很清晰。
比如刚才说的饺子导演、比如《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流浪地球》导演郭帆,有一个“天道”指引他们考上了名校,他们也具备超越大多数人的能力,这已经在高考中走到前1%了。
但是这条路不是他们的“天命所归”,他们清晰知道,如果埋着头沿着“天道”往前走,毕业的时候已经被人工智能取代了。
正如饺子导演在采访中说的:“我学医时翻烂的《人体解剖学》,现在学生用AR技术10分钟就能立体拆解。”
而且现在的人工智能,因为梁文锋和他的deepseek又进化了一大步。
写得了高考作文,玩得转网络热梗,数学考分比GPT-4还高,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商业策略分析还是生活问题解答,都能抽丝剥茧,一通深度思考后,找到问题的关键,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AI技术正在突破算力束缚,学会思考,成长速度远超你我想象。
根据麦肯锡最新报告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有4亿个工作岗位被AI重塑,到2045年左右,将会有50%的现有职业被AI取代。
一直以来被奉为教育圣经的“兴趣不能当饭吃”,恐怕以后能让孩子吃上饭的只有兴趣和热爱了。
而大多数家长所尊崇的,标准化教育体系下培养的“完美考生”,只会是AI最先攻破的城池。
对于饺子和冯骥来说,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作为孩子眼中的“天”,他们的家长无条件包容,托举着他们找到自己的天命所归,成功避开了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危险,这是目前大多数家长做不到的。
3、知天不知命
这类孩子才是大多数,就像我接触的大多数家长一样,认为孩子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或者对什么都有点兴趣,该怎样协助他们找到天命?
这才是家长们该修的功课。
方法只有一个,除了包容和支持,最重要的是托举。因为在孩子眼中,生养不是恩,托举才是恩。想要成为合格的托举者,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想办法给孩子创造多元化的场景,让他逐渐找到自己的“天命所归”。
但这个过程,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是进行不下去的。
其实在西方教育中,已经有一套打磨了上百年,应对变动时代下,怎样寻找自己“天命”的科学方法——【结合个人兴趣完成未来生涯规划】。
在生涯动态发展理论指导下的孩子,从小就开始挖掘兴趣方向和能力优势,并且通过长期低成本的项目制学习,逐步锁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例如美国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制定计划,并且贯穿了大学的专业选择、职业选择。不必像咱们一样,所有人都去挤高考这座独木桥,也能过上自洽的人生。
孩子的一切选择只凭热爱,所以他们不焦虑,并且因为找到了自己的热爱,能沉下心去钻研、创新,就算人工智能来袭,也威胁不到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有核心竞争力的孩子。
为了便于学到实操方法,推荐两本书给大家,一本是罗伯特·里尔登的《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另一本是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新视野》。
《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是霍兰德生涯发展理论的集大成者,更重要的是,里尔登在理论基础上,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操方法,已指导全球1.6亿学生找到未来的生涯发展方向。
而加德纳,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和教育学教授,他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更是奠定了西方近百年教育改革的思想指导。
这两本书也是国际生涯发展学会(NCDA)官方推荐读物,美国大学官方生涯规划的专业教材。
书是孙明展老师推荐的,我前后读了整整一周,发现里面的方法,的确能帮我们化解不少教育中的难题。
但说实在的,难读也是真难读。
作为大学学科的专业教材,里面有大量的专业术语,加上英译版的翻译问题,读起来枯涩难懂,如果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恐怕会被里面大量的数据、图表、分析吓到,很难坚持读下去。
更没法转化为可实操的方法,只能和这套摆脱焦虑,跳出路径依赖的高效能方法,失之交臂,就太可惜了。
在我强烈的建议下,孙老师打算用直播带读的方式,亲自给大家讲解,让大家既能学到生涯动态发展的理论知识,又能结合身边的教育资源,给孩子制定个性化的生涯规划。
时代一直在变,但教育进化的速度,常常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身为家长,我们必须不断了解外界的变化,寻找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方法。
如果你的孩子刚好处于3-12岁,未来所面临的,一定是长达10年复杂多变的时代。
孩子是成为时代洪流下的牺牲品,还是在动态的规划下,抓住时代发展红利,实现弯道超车,在于你是否愿意从现在开始,打开认知、理性思考、虚心学习。
而当家长愿意打破固有思维,不断充实自己,对外界始终保持好奇与热情,就已经为孩子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技术颠覆、经济下行、教育变革,非此时代独有;
助孩子找到自我,父母需掌握动态规划科学方法论;
低龄孩子不内卷,低成本找到孩子的优势智能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