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六年级语文下册《家乡的风俗》习作指导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开学两周了,终于要写作文了!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单元主题即为民风民俗,本次习作也是写自己家乡的风俗,可以写家乡的节日习俗,也可以写家乡独具特色的饮食、服饰、建筑、礼仪和民间工艺等传统风俗。

语文课本中给出了两个选择。可以介绍一种风俗,也可以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无论写哪种,写作时都要突出民俗特点,内容要具体,学会借鉴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会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介绍家乡风俗。

作为老师,更想看到的是孩子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习作,因为节日习俗大抵相似,而各地的独特风俗活动写得好可以让人大开眼界,而且代入感强。

可以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家乡有哪些不同的风俗。

(1)生日习俗。有的地方孩子年满1、12或10周岁,会隆重设宴,诚邀亲朋共襄盛举,可以把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

(2)建房习俗。正式动工时,亲朋好友都要带上猪肉、豆腐、糍粑、挂面、烟酒或贺联前往祝贺,主人置酒设宴款待,称之为“吃神福”。“架桁条”“起梁”等也都有一定的讲究。

(2)过节习俗。高安同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 。元宵节当晚,灯火通明,房前屋后必点灯,烟火爆竹此起彼伏,是春节的一大高潮。

写作要点注意什么呢?

1.化大为小,选好切口,选择一个最易于表现主题的切入点进行构思写作。比如元宵节重点写舞龙舞狮,端午节重点写赛龙舟,学会着重选择一个方面,用具体的事迹、生动的细节和典型的材料来以小见大。

2.抓住特点,细致描绘。选好了文章的切口,同学们还要善于根据自身的实际,扬长避短,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受较多或体验真切的内容来写。有的风俗喜庆,有的风俗庄重,有的表达思念,有的传递孝道。不同的风俗表达的内容不同,呈现的方式也不同,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体会,抓住想要表达的风俗活动的特点,细致描绘,才能写出特色,让读者一看就知道你所写的是什么。

3.有详有略,主次分明。某一风俗活动中常常有许多程序,有许多内容,在写作时就不能像记流水账似的从早写到晚或从开始写到结束,而应该分清主次,有详有略地写。如:《腊八粥》中作者在详写八儿等粥的过程,略写一家人吃粥的情景。

4.理清思路,情感突出。通过写家乡的风俗,表现家乡淳朴、热情的民风,或者家乡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表达对家乡风俗的喜爱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再说说开头。

开头可以从本单元提炼写法,如仿写《藏戏》:

世界上有几个节日像春节一样隆重盛大呢?

世界上有几个节日像春节一样习俗众多呢?

世界上有几个节日像春节一样让人魂牵梦绕呢?

还可以仿写《腊八粥》的开头,由不同的人品尝这道家乡特色美食的味道,再到食材、做法,整体感觉引入正题。

当然,孩子们常见的开头是古诗、歌词开篇,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开始,或者直接开门见山,这只能是因文而异。

家乡的春节

杨天磊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随着鞭炮声响起,各家都开始吃年夜饭了,我家也不例外。

“开饭了!”这句让我们期待已久的话终于在我耳边响起。不管男女老少都往厨房拥去去,摆上碗筷,倒满饮料。几个小孩围成一桌,调皮的弟弟拉了一下鱼尾,这下可触犯了大忌,奶奶语重心长地说:“不能扯鱼尾,在新年我们要“有头有尾”,顺顺利利。”弟弟也迅速收回手,似懂非懂地摇头。

吃完年夜饭,爷爷笑嘻嘻地走过来,问我们:“想不想要红包呀?”我们异口同声地说:“想!”爷爷像变戏法一样从身后拿出四个红包,我们一人一个,我们开心得合不拢嘴。据说,压岁钱是为了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孩子们得到压岁钱可以平安度过新的一岁。

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彻整个乡村。各家都会去拜年,我们也不例外,一行人走在路上,遇上另一行同路的,然后就变成了两行人一起去拜年。两行人走在路上,小孩子是最开心的了,拜个年,说句“新年好”,送句祝福语,红包就到手了。捧着红包满载而归,自然会让人感到无比快乐。每逢拜年,都可以免费吃一顿饱饭,也会让人感到无比幸福。

虽然春节只有短短几天时间,但也就是这几天的时间,成为了我们这些小孩子的最爱。

我的周岁生日

你们小时候都爱干什么呢?我记得我幼儿园时,最爱播放我的周岁生日光盘。一放就是3、4圈,自己不看也不让爸妈看别的电视节目。我想那时的我是第一次当主角,所以被众星捧月般的感觉陶醉了。那我就介绍一下我主演的周岁生日纪录片。

家乡历来就重视婴儿的周岁生日,再加上国家提倡独生子女的原因,很多家族许多年才会有一位新生的宝宝,所以更是把这一天当做父母双方家族的盛大家庭节日。

生日那天,众多亲属都是穿着华丽的民族服装。爸爸、妈妈更是打扮得像新郞、新娘一样漂亮。但全场最漂亮、最耀眼的还是我。伴随着祝你生日快乐的音乐声,爸爸、妈妈拉着我的小手,一步一步走在红地毯上,向我人生的第一桌盛宴走去。周岁生日桌可以称之为巨大,桌上分层摆满了水果、饼干、玩具、蛋糕、以及各种新奇的物品。

当我坐在生日桌前,随手抓起一样物品时,众多亲属们欢呼起来,爷爷、奶奶还站起来跳舞。原来这个环节叫“抓周”,是一种预卜婴儿前途的习俗。传统风俗中桌面上会摆放笔、本、算盘、钱币、小木锤等。这些物品每一样都有寓意,如:笔是寓意着孩子将来学习好;钱币寓意着孩子将来会挣钱;小木锤寓意着孩子将来从事秉公执法的职业。当时我抓的第一件物品是笔,难怪爷爷、奶奶会高兴得跳舞。在他们看来,小孙女一定是清华、北大的苗子。

抓周之后是点燃生日蜡烛、许愿;接着是奶奶、姥姥为孩子送祝福;然后是所有来宾们为孩子送上祝福;最后是全体来宾们一起欢歌笑语、手舞足蹈。

当所有的仪式都结束后,客人们开始推杯换盏进入酒精的世界。一切的节日都是为了吃,一切纪念都会在吃中结束。我的周岁生日也是如此,而且每年的生日都是以吃的方式来让我感受到家人团聚的快乐。

欢乐中国年

邓孜妍

家乡的春节是无与伦比,它承载着我的幸福与欢乐。其中春节的习俗我最喜爱的就数拜年与舞狮了。

我的家乡在一处偏僻的村子里,春节正是村子最热闹的时候。

每到春节,大年初一的早上,天还没怎么亮,小孩与长辈们都很早起来准备去拜年。女人们都待在家门口招待客人,男的就准备鞭炮去祠堂,把鞭炮点燃,在炮声中拜上几拜,保佑全家平安幸福,这体现了晚辈对祖先的尊敬。等男人们回来时就跟姐姐和哥哥们一起聊天,聊聊他们小时候干过的趣事,这些童年趣事把我逗得拊掌大笑。

吃完中饭,长辈又开始挨家挨户地拜年,到了每家门口,长辈们会说一些吉祥的话,然后大家互相握手,晚辈们拜年时会握住手半蹲着,主人们也会拿出家里买的年货招待,而孩子们当然是喜气洋洋的,因为他们不仅可以吃到好吃的年货还可以收到长辈们的红包。这时,贪玩的小孩拿起烟花就去和朋友们放去了,玩得不亦乐乎。

到了傍晚,房前的空地开始热闹起来,两头雄狮在灯光下摆动起来,灵动而却又威猛,每一次跳跃都在他们的计划当中,舞狮也是一种文化,得已让我们传承,表演完后台下响起阵阵掌声,而我也被他们的表演震撼住。

春节让我感受到浓浓的亲情,这期间虽然忙碌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些习俗让我对传统文化留下了更深的敬意,我希望这些它们可以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春节的快乐!

热闹的家乡婚俗

在我的家乡,婚礼是一件大喜事,也是最热闹的风俗之一。每当有新人结婚,整个村子都会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

婚礼的准备工作从订婚开始。订婚那天,男方会带着彩礼和礼品来到女方家,双方家长坐在一起商定婚礼的日期。订婚的宴席虽然没有婚礼正式,但同样丰盛。亲戚们围坐一桌,举杯庆祝新人的好日子。

到了婚礼当天,村子里一大早就热闹起来。男方家门口会挂上红灯笼,门楣上贴着大大的“喜”字。迎亲队伍通常由几辆装饰着彩带和鲜花的车组成,车队开过的路上,村民们纷纷站在门口围观,热情地挥手祝福。

迎亲时,新娘家的院子里也早早聚满了人。新郎和伴郎要经历一番“考验”,比如回答亲友们的刁难问题或用红包“买路”。当新郎终于接到新娘时,现场一片欢呼。新娘身穿红色的婚纱,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美丽得像一朵盛开的花。

回到男方家后,新人要进行拜堂仪式。在长辈的见证下,新人对着天地、父母和彼此三拜,表示从此开始新的生活。拜堂后,最热闹的环节是婚宴。家里会摆上十几桌酒席,菜肴丰盛得让人目不暇接。乡亲们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整个场面热闹非凡。

婚礼结束后,村里还有一种独特的风俗,叫做“闹洞房”。年轻的亲戚朋友们会围在新人身边,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把婚礼的气氛推向高潮。

在家乡,婚礼不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一场全村人的狂欢。它体现了乡亲们的团结,也传递了大家对新人的祝福。这些传统风俗,不仅让我感受到家乡的热情,更让我明白了亲情和人情的可贵。

家乡的婚俗既热闹又温馨,每次看到这样的场面,我都会感到无比自豪。它让我深深感受到,家乡是一个充满爱和欢乐的地方,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这些珍贵的记忆。

欢乐闹元宵

刘欣雨

一条条彩带高高挂起,一个个灯笼点缀着小镇,新一年的元宵节深深地让我体验了一回家乡的独特风俗——猜灯谜。

夜幕刚刚低垂,镇上的广场就已是人潮涌动。各种各样的花灯亮起:有龙形的,有鱼形的,有蛇形的,还有荷花形的。每一盏都凝聚了匠人的心血和智慧。

赏完花灯,最吸引人的莫过于猜灯谜环节了。我和家人围着一组挂满谜语的灯笼,大家我一言,你一语地猜着。有一个谜面是:“两只小口袋,天天随身带,要是少一只,就把人笑坏。”我灵机一动,脱口而出:“是袜子!”旁边的大人笑着点头称赞,领我兑换了一个小奖品——一串糖葫芦。后来,我又接连答对了好几个,可有一个却难到了我,谜面是:“四方来合作,贡献大一点。”我想了老半天都没有想到,我疑惑不解:“四方应该是四个方吧!可这也不是字啊,大一点就是大加一点吧!可这也只是犬字呀……”突然弟弟兴奋地大喊:“我知道,我知道,是器字!”旁边的大人笑着回答:“恭喜你答对了!”

夜深了,广场上的灯火通明,笑声,议论声此起彼伏。随着一阵阵爆竹声响起,元宵节也悄然落幕。但元宵节的欢乐在我心中久久未散!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六年级语文下册《家乡的风俗》习作指导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