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作文宝典|六年级《家乡的风俗》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IMG_256 IMG_257

首先,我想提醒同学们,一定注意这篇文章只写“一种风俗”。

有的同学选择写“过年”,从贴春联、包饺子、吃年夜饭、守岁……一口气写到大年初一拜年。

数一数这样一篇作文里包含了多少个风俗?但凡老师稍微较真一点,就得判它跑题。

关于这篇作文的写法,课本里讲得已经很清楚了:第一种写说明文,介绍风俗的时候,增加一点儿亲身体验;第二种写记叙文,描写参与过程的时候,穿插一点儿介绍。

这篇习作的难点,还是在于缺乏素材。一些风俗淡化了,被遗忘了,而对残存的风俗又缺乏了解。

所以,一方面同学们可以向爸爸妈妈求助,拼命回忆“可以写什么”,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去查一查相关的文字、视频资料。

这样,直观印象有了,知识干货也有了,才能有米下锅。

最后,我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对主题的升华

只有看到风俗表达的美好祝愿,看到一代代人对风俗的传承,才能理解这次题目的深意。

IMG_258

糍粑,难忘的家乡味道

梓锐     六年级

每到腊月,在我的家乡芷江侗族自治县,家家户户都会响起打糍粑的声音。糍粑,早已成为了侗乡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年一到,我心心念念的时刻总算到来了!早上六点钟,我和妈妈就赶紧起床去看提前泡了一个晚上的糯米有没有泡好。这时候,外婆走了过来,抓了几粒糯米轻轻地在拇指和食指之间揉捏,顿时糯米成了粉状。“可以啦!可以开工了!”外婆满意地说。只见她将泡好的糯米倒入木甄,然后放入锅中。柴火大火猛蒸了一个小时,洁白的糯米变得微微泛黄,看上去非常有食欲。

蒸好糯米,接下来就要脱甄入碓,打糍粑。这可是个力气活儿,外婆一声招呼,邻家大叔们就过来帮忙了。两个叔叔抬起糯米,倒入石碓,然后拿出打糯米的利器一一T形的粑粑棍准备开始敲打。我在糯米和粑粑棍上涂抹上香油,这是不粘棍的秘诀。叔叔两人一前一后,一左一右,一上一下地锤打起糯米来。妈妈告诉我,打糍粑讲究的是快,准,稳,狠,这一锤一锤敲的是对新生活的期盼,是对新一年的向往。我们小孩子围在大人周围打节拍,“诶呦,诶呦”,场面显得格外热闹。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糯米在不断地捶打下变成光洁的“面泥”,这时候外婆和妈妈动作麻利地将它们放在案板上,开始制作糍粑。只见糯米在外婆手中上下翻飞,不一会就从手中挤出大小均匀的小团子。小糯米团子整齐划一地在在桌上排着队,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小娃娃,让人看了忍不住想上去咬一口。大人们用另外一块案板压上去,这样圆圆扁扁的糍粑就做好了。而我则迫不及待拿起桃木印章,在上面盖花,一般是盖6朵(寓意六六大顺)或十朵(寓意十全十美)。等过年的时候,用红纸包住系上绳子,这就是走亲访友的必备礼品了。

过年过年,糍粑向前。 糍粑象征着丰收、喜庆和团圆,在家乡人心中,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被传承下来的情怀。

邵阳的年早饭

壹壹     六年级

一提到过年,大家就会想到“年夜饭”。可是在我的家乡邵阳,人们不仅要吃“年夜饭”,还要吃一顿隆重的“年早饭”。这是怎么回事呢?跟我一起来看看吧!

我一大早便醒来——今天是初一,龙年到啦!我和表妹都争着下床,去卫生间洗漱。为什么?这你就不懂了吧,第一个到年早饭桌的人有红包。我先跑一步,可惜表妹追上来了,我们一齐到了一楼,奶奶笑眯眯地接受了我们的新春祝福后,把两个红包递给了我们。我们开心极了!

哇噻!桌上的菜式太丰富了,让人不禁咽下不断涌上来的口水。今年我们的年早饭一共有八道菜:有寓意财源滚滚的蛋饺粉丝汤、寓意团团圆圆的雪花肉丸、寓意年年有余的清蒸鱼……等大家全部坐齐,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蛋饺里的肉已经透过蛋皮儿了,水淋淋的,配上一口Q弹剔透的红薯粉,简直不要太美味!肉丸第一口是糯糯的,紧接着便是肉和马蹄,又脆又爽嫩!鱼则经过了蒸锅的烹调,入口即化。我吃得不亦乐乎。

吃完年早饭,爸爸赶紧打开了大门迎客。敞开的大门表明我们已经吃过饭了,如果没吃完人家便来拜年,那用俗话说就是踩断了“年更”。我和表妹看见垃圾桶满了,便去倒。奶奶却拦住我们说:“不能倒!在初一,是不允许东西从家里出去的,只能进不能出。”正说着,家里便迎来了第一个拜年的伯伯。

奶奶说,年早饭是旧社会的时候穷苦老百姓为了躲避要债的人而设立的。如今,生活富足了,年早饭的风俗却传承了下来。年早饭是一年的开始,是希望的开端!

深圳的舞狮

小树     六年级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辽阔的华夏大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而深圳这个崭新的大都市却传承着许多古老的习俗。今年春节,我便目睹了一场精彩的舞狮。

正月初五那天,妈妈带我去节日大道看花车、方阵巡游。我顿时喜上眉梢,眼前仿佛出现了傲睨万物、威风凛凛的舞狮和英姿飒爽的英歌舞。要知道深圳的舞狮属于典型的“南狮”,它起源于唐代宫廷舞狮,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南迁才传入岭南地区。像狮舞这样融武术、舞蹈、音乐为一体的精彩活动,我怎么能错过呢?

早上8点多,我们到达了现场。突然,远处传来一阵阵惊天动地的锣鼓声,三排活灵活现的雄狮快步走来。它们走到广场中央,突然停了下来,蓄势待发。我观察到每一只狮的头都画得栩栩如生,身上每缕毛发都在风中不停地舞动。妈妈指点我看狮头最前端的颜色,有的红若关公,有的白若刘备。原来这些造型深受古典戏曲的影响,不仅代表着不同的三国英雄形象,还被赋予了相应的性格特征呢!

伴着几声鼓声大作,雄狮们眨了眨眼睛,瞬间一跃而起,前腿立在空中。突然它们前腿落下,快速地摇了几下头,不停地变化着方阵,如同蛟龙入海一般所向披靡。只见一只狮子踩着另一只狮子往上攀爬,三头雄狮层层叠起,最上面那只狮子竖立起前腿,从嘴里吐了一卷红绸,上面写着四个大字:“心想事成”。大家齐声喝彩,热烈的掌声鼓了好久才平息。

深圳是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却保留着最古老、最传统的文化,这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

过小年,炸馓子

宸睿     六年级

盼望着,盼望着,一转眼就到了腊月二十三小年,年味越来越浓了。大家开始祭灶王,扫尘土,备年货……在客家人的年货中,最受欢迎的要数馓子了。

在梅州,过年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要炸馓子。无论是刚学会喊爸爸的小孩子、背着书包的少年,还是白头发的老人,只要一提到炸馓子,谁不是嘴里就生出一种香香脆脆的感觉呢?

小年那一天,我家也支起了大桌子,开起了油锅。我负责切馓子皮,爸爸负责捏皮,妈妈负责炸馓子。我把面皮折起来,然后横向切花,每切三四刀就切断,就这样切出了一只只“四瓜鱼”。爸爸把“四爪鱼”的腿分开,挂成蝴蝶状。这时,油锅里冒起了泡泡,可以下锅了。妈妈把”蝴蝶”放在米筛上,慢慢地倒入油锅。只见馓子先沉入锅底,大约十秒钟后浮起来,在油锅里翻滚。妈妈用长长的筷子来回搅拌,不一会儿馓子就变得金黄焦脆,香味弥漫整个厨房。站在灶台旁的我沉浸在香气中,用“垂涎三千尺”来形容都不为过了。

我好奇地问妈妈:“炸馓子的风俗是怎么来的?”妈妈一边捞馓子,一边告诉我由来。原来,客家人由中原南迁,依山而居,山中较冷,油炸的馓子口味浓烈,利于御寒祛湿,耐保存,于是就成为了梅州客家人必备年货。听到这儿,爸爸笑着说:“不仅如此,过年一起炸馓子,也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生活红红火火啊!”

每年馓子做好之后,妈妈都会寄一些给外地的亲人。金黄色的馓子就像一根细线,连接着遥远的亲人,我在这头,你在那头,而口中是难以忘怀的家乡味道。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作文宝典|六年级《家乡的风俗》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