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日常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老师反复讲解某一类题目,但学生遇到同类题目时依然束手无策。这样的困境,不仅让老师感到无奈,也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讲题,看似简单,实则大有讲究。我认为,讲题有两种境界:一种是题目一讲,学生似乎听懂了,但独立做题时却无从下手;另一种是讲一道题,学生不仅能做对这一道,还能触类旁通,解决同类问题。显然,我们追求的是后者。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一、训练学生的思维
讲题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我常用探究法和小组讨论法来引导学生思考。
比如,在讲解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实验题时,实验中氢氧化亚铁容易被氧化成氢氧化铁。针对这个问题,我会设置一系列问题链:
1.氢氧化亚铁为什么容易被氧化?
2.这体现了二价铁的什么性质?是被谁氧化的?
3.如何才能让氢氧化亚铁长时间存在?
针对这些问题,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在合作与探究中,他们学会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思维得以发散。
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在以后做题时能够深入思考:
为什么会这样?我应该从哪里入手?哪里是突破点?与后续知识有无联系?
当这些问题清晰时,解题也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二、讲做题方法
方法是解题的钥匙。在化学课上,当我讲到燃料电池时,提问一位学生上讲台写出对应的正负极电极反应,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写出。
这是因为上节课我已强调过电极反应的写法,并总结了规律,还进行了方法训练。
讲题时,我带着学生再次复习并训练这一方法,让学生熟练掌握。题海无边,题型有限。只要掌握了方法,万变不离其宗,解题自然得心应手。
因此,讲题时不仅要讲题目本身,更要讲方法、讲规律。
三、训练类型题
方法掌握后,需要通过练习来巩固。我会找典型的题目让学生训练,可以是专题训练,也可以是课时练习。
如果是课时练习,我会精心挑选题目,确保每一道题都能强化学生对方法的应用。通过反复练习,方法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能力。
讲题、练思维、讲方法、做类型题,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只有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他们才能更灵活地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做类型题才能更有实效。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也是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所在。
讲题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思维训练、方法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综合过程。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找到最适合学生的讲题方式,让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稳,提高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