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孩子太招人喜欢,也会让人烦恼。
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位妈妈的求助:
邻居的阿姨很喜欢她女儿,每次见到都会抱起来逗乐,这本来很温馨,但阿姨时不时的会和孩子说:
“你妈妈不要你了,跟我回家吧!”
虽然她知道这只是玩笑话,但听了还是会不舒服。
她很苦恼,规劝邻居不要说这种话,怕影响邻里关系;
不说,担心孩子没了安全感……面对这样一个“左右为难”的问题。
评论区的回答却难得的“话风一致”:
“不要害怕,不要委婉,直接挑明了说!”
你一犹豫,孩子就当真了;
在保护孩子面前,大人的面子根本不值一提。
对孩子来说,“妈妈不要你了”这句话无异于“天塌了”。
他们还小,不但没有分辨真假的能力,更难以阻挡这种外来的伤害。
所以这时父母能否站出来保护他,就变得非常重要。
比尔盖茨曾说:
“教育是伴随终生的事情,而我教育孩子的第一要务是给孩子安全感。”
儿童的成长就像盖高楼,安全感就是高楼的地基,地基越坚实,楼才能盖得越高。
要想让孩子安全感十足,这5个关键时刻父母一定要重视。
分离时的反应
孩子第一次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或是日常生活中短暂的分别。
比如父母上班离家时,是他们安全感的一次重大考验。
一个安全感充足的孩子,在分离时会表现出一定的不舍,但能够较快地适应新环境,参与活动,与人交流。
他们知道父母离开是暂时的,相信父母会回来,这种信任感正是安全感的体现。
相反,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可能会在分离时大哭大闹,长时间无法平复,甚至表现出退缩、拒绝与他人互动的行为。
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需要通过建立固定的告别仪式、承诺准确的回归时间、分享自己一天的经历等方式,逐步增强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面对挑战的态度
当孩子遇到学习上的难题、游戏中的失败或是生活中的小挫折时。
他们的应对方式也是衡量安全感的一个重要指标。
安全感强的孩子,面对挑战时,虽然也会有挫败感。
但他们更愿意尝试,勇于面对困难,相信通过努力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们不会轻易放弃,也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全盘否定自己。
相反,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在面对挑战时,往往更容易感到沮丧和无助。
选择逃避或放弃,他们可能害怕失败带来的负面评价,担心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认可。
此时,父母的鼓励和支持至关重要,要教会孩子正视失败。
从错误中学习,培养他们的韧性和自信心。
社交中的表现
孩子的社交行为也是反映其安全感的一面镜子。
安全感良好的孩子,在与人交往中通常更加自信、开朗。
愿意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更容易接受别人的邀请和建议。
他们懂得倾听,能够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而安全感不足的孩子,则可能在社交中显得羞涩、退缩,害怕被拒绝或嘲笑,难以融入集体。
对于这类孩子,父母应鼓励他们参与团队活动,提供安全的社交环境,教会他们基本的社交技巧,如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
比如何处理冲突,逐步帮助他们克服社交恐惧,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情绪管理的能力
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也是衡量其安全感的一个重要方面。
安全感充足的孩子,能够更好地识别、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他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能够寻求帮助,通过合理的途径释放压力。
比如与父母沟通、参与运动或艺术创作等。
这样的孩子通常情绪稳定,心态乐观,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变化。
相反,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往往难以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
遇到挫折或不如意时,容易陷入消极情绪中无法自拔。
甚至采用极端的行为来发泄,如发脾气、自伤等。
父母需要教会孩子识别情绪、表达感受,同时提供情感支持,帮助他们学会健康的情绪调节策略。
对新事物的接受度
孩子面对新事物时的态度,同样能够反映出他们的安全感水平。
安全感强的孩子,对未知充满好奇,勇于探索,他们相信无论结果如何,都有父母的支持作为后盾。
这种开放和探索的精神,是他们成长道路上宝贵的财富。
而安全感缺失的孩子,面对新事物时可能会表现出恐惧、抗拒,害怕未知带来的不确定性。
他们更倾向于待在舒适区,不愿尝试新游戏、新食物或是新环境。
为了帮助孩子克服这种恐惧,父母应成为他们的引导者,以身作则。
展示对新事物的积极态度,同时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适应和接受新事物。
就是无论孩子长到多大、距离父母有多远,当他感觉到危险或需要安慰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寻求父母的帮助。
孩子这种对父母的依赖和不怕被拒绝的底气,就是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