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让孩子成为“人物”,而不是“宠物”
前段时间,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个短视频,内容是一位年轻妈妈带着五六岁的儿子去超市购物。她故意让孩子独自推购物车、挑选商品、计算价格,并在结账时自己掏钱支付。这孩子虽然有些生疏,但仍然按照母亲的指引完成了整个购物流程。
视频的评论区炸了锅,有人说:“这么小的孩子,干嘛让他受这个累?” 但更多的家长表示赞同:“这才是正确的育儿方式!”
的确,很多父母喜欢把孩子捧在手心,舍不得让他们做家务,舍不得让他们吃苦,甚至连洗碗、扫地这样的简单事情都不愿意让孩子参与,生怕累着、弄脏了孩子。
殊不知,这样的“宠溺”其实是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一个人的性格,在童年时期就已初步定型。”如果孩子从小就被父母保护得无微不至,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那长大后便很难适应社会的竞争。
真正聪明的父母,不是单方面宠孩子,而是学会“用孩子”。让孩子参与家务、承担责任,甚至学会赚钱和理财,这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所以,家长们要明白:宠出来的孩子只是“宠物”,而“用”出来的孩子,才能成为真正的“人物”。
02 在孩子面前,尊重你的另一半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爸爸》。
他在作文里写道:“爸爸是个没用的人,什么事都做不好,妈妈每天都骂他,说他赚的钱不够花,家里的事情也帮不上忙……”
老师看完作文后,把这件事告诉了男孩的母亲。母亲愣住了,她从没想过自己在家里随口的抱怨,会让孩子对父亲产生如此负面的看法。
其实,孩子的三观大多是从父母身上学习来的。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听到母亲抱怨父亲无能,或者看到父亲对母亲冷漠无礼,他们会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错误的婚姻观,长大后很可能会重复父母的相处模式。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尽量在孩子面前维护另一半的形象。哪怕夫妻之间偶尔有分歧,也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更不要贬低对方。只有父母互相尊重,孩子才能学会尊重他人,也才会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更加懂得如何与人相处。
03 先有贤妻,后有良母
有句话说得好:“婚姻关系稳固,孩子才有安全感。”
在很多家庭里,母亲在生完孩子后,往往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而忽略了丈夫的感受。甚至有些母亲会不自觉地把孩子当成生活的中心,导致家庭关系失衡。
有一个朋友曾向我抱怨,他说:“自从有了孩子,我在家里的地位就下降了。以前回家,老婆还会关心我,问我吃饭了没有,现在回家,她连看我一眼的时间都没有,满脑子都是孩子。”
长期被忽视的丈夫,往往会感到失落甚至心生怨恨。而夫妻关系一旦变差,家庭的氛围也会受到影响,最终受伤害的还是孩子。
著名心理学家萨提亚曾指出:“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家庭关系密不可分。”如果一个家庭里,父母关系融洽,孩子会感到安心和幸福;如果夫妻长期争吵冷战,孩子的内心也会充满焦虑。
所以,聪明的母亲会明白:孩子并不是家庭的全部,丈夫才是和自己携手一生的伴侣。只有先成为一个好妻子,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好母亲。
04 物质不能过度满足,孩子要学会自食其力
曾经看过一档采访节目,主持人问一个企业家:“你为什么不给孩子留大笔财富?”
企业家回答道:“财富留得越多,孩子就越容易变成废物。我宁愿留给他们一个拼搏的环境,而不是躺在财富上享乐的机会。”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要过得好,就必须提供优渥的物质条件。于是,有的家长给孩子买名牌衣服、昂贵玩具,甚至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花大价钱送他们去各种补习班、兴趣班。
然而,这种“过度满足”,并不会让孩子变得更优秀,反而会让他们变得更加依赖父母,缺乏奋斗精神。
著名作家刘墉曾说过:“穷养不是让孩子真正吃苦,而是让他们知道,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幸福。”
真正的“穷养”,并不是让孩子缺衣少食,而是让他们明白:所有的好生活,都是靠自己努力得来的。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培养他们的耐心和奋斗精神,才是对他们人生最好的投资。
写在最后
孩子的成长,就像是一棵小树的成长。
如果我们只是单方面地给予阳光雨露,而不让它经历风吹雨打,那么它就永远无法长成参天大树。
聪明的父母,懂得适时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懂得尊重伴侣,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懂得经营婚姻,让家庭关系更加和谐美满;更懂得培养孩子的奋斗精神,让他们靠自己的能力去创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