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父母的育儿理念,已经比上一辈进步太多了,我们对孩子更加民主、开放、抱持、科学。
但这很多时候都是表象,一不小心,我们就会穿着“温柔”的外衣,重新变成控制的狂魔。
这一点如果没意识到,对孩子的伤害或许比上一代明面上的打骂教育,更致命。
🌱 01
小王子是很乖很自觉的孩子,但他以前有个很大的问题:不自信,总觉得自己不行。
我真的非常不解,明明一直都是鼓励教育,从来也没有因为成绩说过他一句重话,老师同学家人邻居对他都各种夸,为什么还是有那么重的自我怀疑和否定呢?
我之前从来没觉得自己的教育有什么问题,所以只能归结于这孩子性格比较敏感,自我要求过高。
直到我上心理学课的时候,把这件烦恼拿出来分享,才被老师一语点破问题出在哪里。
我以前自认为是很尽责的妈妈,会给小王子启蒙英语,陪他读绘本,带着他做科学实验,看纪录片,一起课外阅读,数学自主预习,还有坚持锻炼。
以及为了让他不那么抗拒,我想了各种游戏,各种奖励方式来激励他。
但如果小王子不够配合的时候,比如不想读绘本,或者读绘本的时候不认真,我就会开始烦躁。
我知道孩子的学习不能勉强,所以我不会骂他,但心里的焦虑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通常会不无失望地跟他说:“那算了,不想读就不读了。”然后到自己房间去平息怒火。
我自以为很冷静,没有当着他的面发火骂他,没有强人所难,我没有逼他。
可事实上,他每次都会很委屈地来找我,要继续学,我以为他是想明白了,知道错了,他对自己也有要求。
但其实是我错了,很离谱地错了。
他并不愿意读,只是因为怕我失望,所以勉强着自己。
他还没有阅历去理解“现在不学,未来可能会糟糕”的后果,只是妥协。
他知道我是在“为他好”,所以他没有立场来反驳我,只有把矛头转向了自己。
而我所谓的“算了”,并不是一种接纳,而是一种隐晦的否定和压迫,是一种变形的说服。
孩子的感觉是很敏锐的,如果我们做不到言行一致,嘴上说着“没关系”,行为却满满的push,孩子就会陷入一种拧巴的矛盾状态。
于是一次次这样后,孩子就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好,是自己学习不认真,是自己做不到。
🌱 02
很多父母虽然也很温柔很耐心,但却会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孩子提出要求和管控。当“温柔且坚定”被滥用的时候,孩子就被困在了“爱的牢笼”里。
其实细想,我们做的一切真的纯粹是为了孩子好吗?
就像在直播间里一位家长连线,说孩子学习问题,然后说“我其实不要求孩子考多高的分。”
直播间的老师回复她:
你如果真的不要求她考多少分,你就不会连这个线了。你心里是有期待有要求的,孩子成绩好了你的教育才是成功的,只是你不愿意承认,不然会显得你很自私。
虽然这话很犀利,但确实有道理。
面对孩子不理想的成绩,很多父母一边是口口声声的“没关系”,一边却是掩饰不住的失望和焦虑。
我们嘴上说着“希望孩子好”,行为却是“要求孩子好”,好像用一个美化过的礼盒,就可以隐藏起自己的私心。
我们常说,现在逼着孩子认真读书,是要让他们未来有选择的能力。
但很多人小时候也很认真读书了,现在并没有更多选择的能力。
真正有选择,也许是孩子在想出国的时候,家里经济可以支撑;
孩子想创业,家长有眼界可以给出方向性指导;
孩子找到真正感兴趣的事,也有充足的心理能量和思维能力支持自己去拼搏,即使失败,也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和魄力。
就像黄执中说的:
保护的背后,是给出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
操控的背后,是减少对方的人生选项,让他们只能做我认为安全的事情。
🌱 03
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这世上唯一无私的,无条件的爱。
真的是这样吗?
当孩子不听话,成绩差,叛逆叫嚣,破罐破摔的时候,我们心里还是那样全然纯粹的爱吗?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虽然表面上父母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潜意识里很多父母会恨孩子。
如果父母坚持认为自己100%的爱孩子,而不能够觉察到对孩子抱怨和恨,就会在孩子面前“以爱之名”肆意妄为。
“为你好”这三个字,成为了压垮无数孩子的原因之一,但父母并不认为自己错了,还很委屈。
我们都太想成为最好的父母,这个念头反而成为最沉重的枷锁。
教育界有一个观点: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佛学也说,不要过度介入别人的因果。
但这在中国的亲子关系中太难做到,这背后需要一套系统的心理认知。
那怎么办呢?就从最基础的自我觉察做起吧。
当我看到自己对小王子那种隐形压迫后,我跟他坦诚地沟通了这个问题,并请他成为我的意识监督员。
当他感觉到我又在用阴阳的语气给他施压时,就直接提醒我,然后我就会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真诚表达自己的失望和期待,但同时也学着去真心接纳他的想法和感受,找到一个平衡点。
至于怎么找到平衡点,又可以另写一篇了。
调整了一段时间后,小王子现在可以自信并自觉地学习,而在他不想学习的时候,我也不会焦虑地逼他了。
🌱 写在最后
很多育儿账号都有给出各种具体的教育方法,但很多人会觉得根本没用,自己照做了孩子依然管不好。
因为任何表面的模仿都改变不了本质,每一个现象背后都是有一个庞大的系统在支撑,如果我们不去了解背后的根源,不去学习提升自己的认知,只在表面下功夫,永远是治标不治本的。
总有朋友说我脾气好,不骂孩子。其实我也很情绪化的,我是典型双鱼座,但在教育这件事上,我喜欢去拆问题,去寻根源,去找方法。
因为我很认同一句话,任何思想和行为,在那个人自己的立场上,都是有道理的。
PS:都说80后是最难的一代,我们被束缚着长大,现在又要求我们自由地去爱孩子。虽然好像担子都落在我们身上,但也许这就是文明在进步的标志,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课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