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儿子高考后跳楼,父母开明从没逼过孩子,背后真相让人意想不到!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在印度电影《最初的梦想》里,有一幕刺痛人心:拉加夫,这个为高考拼尽全力的少年,每天苦学18个小时。

可命运却和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高考落榜。巨大的绝望瞬间将他吞噬,他从楼顶一跃而下。

幸运的是,他被紧急送往医院,保住了性命,却陷入昏迷。在跳楼前,他带着无尽的绝望呐喊:我要怎么面对我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是个失败者!

可令人疑惑的是,拉加夫的父母一直以来都没逼过他学习。高考失利后,一个温柔地劝他今年不行明年再战,另一个满心满眼都是对他情绪的关心。

那到底是什么把拉加夫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呢?著名心理学家卡伦·霍尼在《我们的内心冲突》中提出:所有绝望的本质,都是对无法成为自己而绝望 。

01

考试失败等于人生失败?

拉加夫的父母皆是印度理工毕业的学霸,父亲当年高考成绩更是在全国排第384位。在这样耀眼的光环下,拉加夫内心深处觉得自己必须得成功,否则就对不起父母。

他清楚自己没有继承父亲的超高智商,父亲轻而易举取得的好成绩,他得花费数倍的时间去复习才能勉强达到。

每次父亲那句看似安慰的“这不难,不用担心”,在他听来,却像是在无情地揭示他的不足,使得他内心的焦虑和自卑日益加剧。

高考放榜前,父亲拿出一瓶酒,满怀期待地说等他成绩出来一起庆祝,还感慨他离家后就只剩回忆了。

这看似平常的鼓励,实则给拉加夫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觉得自己只有考上印度理工这一条路,考不上就等同于失败者。

当拉加夫得知班里成绩差的同学都考上了大学,而自己却名落孙山时,那种“自己是个废物”的情绪彻底爆发。

他觉得自己付出了一切,放弃了所有娱乐和爱好,可最终还是一事无成,根本没脸面对所有人。

他无法成为父母期待中的样子,也找不到自己活着的价值,死亡似乎成了他摆脱痛苦的唯一选择。

面对儿子的自杀行为,父母一开始完全无法接受。父亲帕塔克满心困惑,自己对儿子就像兄弟一样,有求必应还时常鼓励,孩子怎么就承受不住了呢?

02

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

看着生死一线的儿子,他决定采取行动。他做了四件事,成功地打开了儿子的心结。

第一件事,他向儿子坦白自己大学时期是个处处被人嘲讽的失败者;

第二件事,召集当年一起组成“失败者联盟”的朋友,一起给儿子讲述他们各自失败的经历;

第三件事,诚恳地告诉儿子,即便当初他们拼尽全力渴望成为胜利者,可最后还是失败了;

第四件事,当儿子问“你们这么努力还输了,很想死吧?”时,他坚定地摇头,认真地说:“不会,你的成绩不会决定你是不是失败者,重要的是你全力以赴努力过。”

神奇的是,父亲做第一件事时,儿子就慢慢有了意识;

第二件事做完,儿子愿意主动和大家交流;

第三件事过后,儿子重新燃起了求生的信念;

第四件事结束,儿子坦然接受手术,勇敢地迎接生命中的不确定性。

父亲的“示弱”,让儿子感受到了真诚,打破了他内心“不能失败”的禁锢,激发出了他内在的力量。

这其实也符合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追求优越的心理,而当这种追求受到阻碍时,就容易产生自卑等负面情绪。

父亲通过讲述自己的失败经历,让儿子明白失败是人生常态,不必过分苛责自己,从而缓解了儿子内心的自卑和焦虑。

这部电影给我们的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我们总是一味地告诉孩子要努力成功,却常常忽略教他们如何正确面对失败。

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必然会遭遇各种挫折,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困境。

作为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一次失败根本决定不了人生,真正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努力拼搏过。

就像电影里父亲说的,生活中最重要的是生活本身,不要让一时的胜败输赢掩盖了生活的美好。

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从这部电影中汲取经验,给孩子营造一个更健康、更温暖的家庭成长环境。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儿子高考后跳楼,父母开明从没逼过孩子,背后真相让人意想不到!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