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爸爸北大毕业,他说:小学前别消耗孩子能量!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前段时间,一个妈妈在小红书上发了一条吐槽视频,迅速冲上了热榜。

她说国庆带孩子去了上海迪士尼,住了两晚五星酒店,吃了网红餐厅,花了将近两万块。回来后她满心期待地问孩子:“好玩吗?”

孩子却面无表情地回:“还行吧。”第二天,该写作业时依旧拖拖拉拉,遇到难题就崩溃大哭。

她懊恼地说:“我这假期的两万块,是不是直接打水漂了?”

这条视频下面有很多家长留言:“太有共鸣了”“我也是花了大钱,孩子并不感激,脾气还更差了”“我也想不通,为什么我越努力,娃越没有劲儿?”

后来,有位心理学背景的妈妈评论说了一句很点题的话:“你不是在培养孩子的成长力,而是在给孩子喂多巴胺。”

这句话,就像一记警钟,敲在了无数父母心上。

01 什么是“多巴胺戒断期”?

多巴胺,是一种让人“快乐”的神经递质。玩手机、看动画片、吃甜食、玩游戏、收到礼物……这些都会让孩子的大脑迅速分泌多巴胺,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愉悦感。

但问题在于——

当孩子习惯了这种“高刺激、快反馈”的快乐,大脑就会逐渐“抗药”,需要更多、更强烈的刺激,才能产生满足。而一旦面对学习、运动、做家务这类“低刺激、延迟反馈”的事情时,就会觉得无聊、痛苦、抵触,甚至暴躁。

这正是为什么,你越是给孩子制造快乐,他反而越是没精打采、逆反叛逆、注意力低下、动力不足。

所谓“多巴胺戒断”,就是家长要主动降低孩子生活中的“高刺激输入”,让他们的大脑回到一个相对平衡、健康的状态。

这不是让孩子吃苦受罪,而是让他们学会从低刺激的日常中,获得延迟满足的力量。

如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所说:

“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刺激的强度,而来自专注与自控。”

02 一位北大爸爸的“育儿玄学”

前几天,一位北京大学毕业的爸爸在家长群里分享了一段话,引发了热议。他说:

“我们家的教育原则,是‘小学前不消耗孩子的能量’。不是不让他学习,而是不让任何人用刷题、报班、比较,把他的精神干掉。”

他说,真正的“学霸”,不是从小刷题刷出来的,而是“能量高”的孩子:他们好奇、有趣、自驱,学习力强、恢复力强。

这种能量,来自于健康的大脑、丰富的兴趣、充沛的精力、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而这恰恰是过度摄入多巴胺,最容易被摧毁的能力。

这位爸爸给孩子设定了一个“多巴胺守则”:

一周只能看两次动画片,限时30分钟。

零食不放家中,只在节日或特别奖励时吃。

不送玩具,只送拼装类、动手类物品。

每天坚持户外运动1小时以上。

每月读完3本非虚构类儿童书籍。

自己查攻略、做计划、管理旅行时间。

这套规则,看似“冷酷”,其实是极致的远见。

因为当孩子习惯了延迟满足、低刺激环境,他们的大脑才有可能真正发育出专注力、执行力、抗压能力这些“顶层配置”。

这才是一个孩子走得远的根本。

03 你以为在“见世面”,其实是在“透支能量”

我们很多家长,喜欢带孩子旅行、上各种课、吃大餐、住酒店,初衷都是好的——想让孩子“见世面”。

但问题是,真正的“世面”,并不等于花多少钱、去了多远的地方,而是孩子有没有参与、有没有探索、有没有沉浸式学习。

就像一位妈妈分享的经历:

她和孩子国庆去了一个小城市,住30元的民宿,玩的是城市边缘的生态公园。但他们出发前一起查了资料、制定路线、打印打卡表,观察了植物、昆虫、地形、建筑……

回来后孩子在画画本里画下了那一周的“博物学笔记”。

这才是真正有能量的“世面”。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如果孩子不在大自然中成长,那么他们就无法真正认识世界。”

04 真正的“高能家庭”,都是低刺激的

你有没有发现,那些真正优秀的孩子家庭,都很“安静”。

他们不卷、不焦虑、不追风口,也不热衷“爆款课程”“打卡计划”。

他们的孩子玩泥巴、读课外书、做实验、逛博物馆、攀岩爬树、打羽毛球……

这些事情,单次没有那么“爽”,但长期来看,却是大脑最扎实的建构方式。

这才是所谓“低刺激养高能娃”的真正内涵。

给孩子刷抖音,是喂他糖;陪孩子做实验,是喂他饭。

一个吃糖的孩子,终究扛不住生活;一个吃饭的孩子,才能走得长远。

05 十件事,让孩子在“低刺激”中能量爆棚

想要帮助孩子完成“多巴胺戒断”,不如从这10件小事开始:

每周亲子共读一本非虚构类儿童书

(自然、科学、历史等)

每天一小时户外运动

骑车、跳绳、踢球、散步都可以

自己做旅行攻略

让孩子查资料、规划路线、设计预算

制作“自然观察卡”

去公园、动植物园、野外进行打卡

固定家务任务

洗碗、擦桌、收玩具,培养责任感

做一个长期项目

比如种一株植物,做一本“世界地图手账”

每周参观一个展览或博物馆

艺术馆、科学馆、历史馆皆可

减少玩具数量

鼓励动手类DIY、拼装、模型等创造性活动

设置奖励机制

每完成一个非娱乐类任务,可获得积分换奖励

坚持不看无脑动画

可换成纪录片、自然科普类短片

这些事情,花不了多少钱,也不需要特别资源,却能唤醒孩子真实的兴趣和成长动能。

这才是真正的“家庭教育财富自由”。

写在最后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未来有没有出息,取决于资源、努力、环境。

其实,不少“高分低能”的孩子,最后都败在了童年时期被过度喂养的多巴胺上——他们不想坚持、不愿忍耐、遇到困难就崩溃,对世界没有真正的好奇与掌控感。

而那些看似“不鸡娃”、不打卡、不刷题的家庭,却在培养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力”:能自控、能吃苦、有自驱、有耐力。

这是在给孩子做最难却最顶级的教育投资——

为人父母最大的远见,就是从今天开始,给孩子“多巴胺戒断”。

哪怕他今天哭了,不适应了、喊你“不公平”了,也不要动摇。

因为这不是剥夺,而是成全。

因为未来有一天你会发现:

你今天忍住的不放纵,都是孩子明天闪闪发光的底气。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爸爸北大毕业,他说:小学前别消耗孩子能量!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