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个人的反思和进步过程,把父母成金字塔的等级。第一层是我的曾经,第四层是我仍然在奋斗的目标。
第一层:很有责任心的父母。
他们认为孩子最终应该是完美的,而父母的责任就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时时找出他们的不足,希望他们不断改错而趋于完美。他们也认为自己是完美的,因只要他们认为是错的就一定是错的,只要孩子们按照他们的教导时时纠正错误,就可以最终达到完美境界。
这两个前提都经不住推敲。没有任何人应该是完美的,父母更不是。孩子的一生因此成为改错的一生,他们从不会到会的过程都变成改错的过程,使得孩子谨小慎微或者叛逆。他们很难对自己满意和感到自信,因为他们永远有改不完的错。
第二层:意识到孩子会有强项和弱项,意识到孩子要鼓励。
所以虽然会有上述的责任心,但也会克制自己,多去鼓励孩子。但是由于眼光仍然是在孩子的弱项上,并用孩子的弱项来比别人的强项,希望孩子取长补短,所以鼓励也来得有些牵强附会。
任何不是发自真心的鼓励都会被孩子们轻易地识破,而父母也不可能永远克制自己,所以很容易得出鼓励没效果的结论,而落到金字塔的底层。孩子会在成长过程中时时关注自己的弱项,时时从自我身上找毛病,或者会加倍地需要父母的鼓励,以此寻找安全感。而当父母一旦穷尽了自己的空头鼓励,孩子的自信会大打折扣。
第三层:既从心里接纳一个不完美的自己,也接纳不完美的孩子。
真心地为孩子的进步感到自豪,掌握了鼓励的艺术,就事论事地表达对孩子的赞赏。对孩子的兴趣强弱项有很好的认知,主动为孩子创造机会发展强项,对弱项也会温和指出。
这样的父母是不是很完美?不是,因为父母还是站在高处评判孩子:“你这点做得好,妈妈很欣赏。”“这点做错了没关系,下次注意就好了。”所以我们下意识地把自己摆在了孩子的审判台上,尽管我们的审判充满了正能量,但审判毕竟是审判。
比如在我的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很多事情我认为是值得提醒的,但后来发现原来是我自己没了解清楚。孩子也做出无数让我惊讶、让我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其实我们自己永远不可能成为全能的审判官。这样的孩子,可能会很自信,但独立思维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探讨,因为父母随时可能限制他们探索的空间。
第四层:父母真正地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去尊重。
父母对这个新的生命充满了敬畏,为孩子每一点点的努力而感动,每一点点的进步而欣慰,从孩子每一步的成长中学习、体会和反思,努力提高自己,和孩子一起进步。他们不会去评判孩子,只是平等地和孩子探讨事情。他们深知,生活的经验并不能赋予自己高出孩子一等的权利,因为孩子的经历将会是全新的。
父母和孩子之间有着最牢靠的相互信任。十七岁的儿子经过深思熟虑为自己选择了不上大学直接工作的人生之路,这是我们这种背景的父母做梦都不敢去想的事情,但是认真研究考虑之后,我们反而觉得这条路更适合儿子。这样的孩子不但自信,而且独立,敢于创新,敢于探索。我就是从第一层开始进步的,现在仍然在向第四层努力。把这个金字塔看成一个光束,第一层是一端,第四层是另一端,每一层都有很多人,所以我们的旅程并不孤独,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进步着。
有人善意提出,这样的分类是否该有个时间轴,言外之意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评判、指挥他们,因为他们可能还什么都不懂。这需要举些实例。
我认为对新的生命应该有一种敬畏,所以这一分类是没有时间轴的,这个生命还在我肚子里的时候,我就有了敬畏。
有朋友告诉我她很累,哺乳期每晚都要把孩子弄醒喝水。我问她睡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把孩子弄醒?她惊讶地看着我:“孩子不喝水怎么行?”
母乳喂养的孩子进食前是不用喝水的。我们不是儿童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医生或助产士,所以对孩子我们知之甚少,因而对传统的经验做法一定要问一个为什么。这就是敬畏,也是探索新生命的过程。
也常有人问我孩子发脾气的问题如何解决。孩子发脾气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是否了解背后的原因。
两三岁为什么脾气大?比如公共汽车上一个小宝宝踮脚尖去按铃,还是够不着,一个好心的老人替孩子按铃,宝宝气得大哭,大庭广众之下撒泼丢了妈妈的脸。宝宝在努力做一件事,希望自己通过努力能做到,我说过成就感是最深刻的幸福,结果一个好心人把他的机会弄丢了,那对孩子是件多么失望的事情,当然会撒泼了。
很多时候孩子们在想什么,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愤怒或伤心,这点我们很难看得那么清楚,儿童心理是个永远在发展的领域。所以需要心怀敬畏,努力去学习和理解。
有一次,我带孩子旅行。儿子四五岁,看到爸妈都有旅行箱他们也想要一个,那次旅行要倒十多次飞机和大巴,四个人四个旅行箱,真的很麻烦。可是看到孩子们拖着自己的旅行箱倍感成熟的幸福样子,麻烦也得做,这对他们太重要了。
在机场,儿子小脸憋得通红努力把行李箱提到大巴上,我和老公站在那儿看着。这就像在公共汽车上按铃,他想向满车的人证明自己是个小男子汉,可想而知这时候你去替他把箱子拿上去会导致什么后果。
那么如何做第四层的父母,关键在于我们是站在高处审视,还是蹲下来平视。
我们成年人,站在高处是看不到孩子的世界的,只有蹲下、趴下,和他们的视角平行,才能真正欣赏让他们动心的世界,也才能理解他们的行为。
道理大概谁都懂,做起来却不容易。举几个例子吧。
孩子们在外玩耍,很多家长会担心孩子把衣服弄脏,有的妈妈会很开明,告诉孩子弄脏衣服没关系。这在我看来还是站在高处的审视——这次我允许你弄脏衣服了,下次允不允许是我的决定。
那么再进一级:我们自己儿时有没有体验过那种彻底忘我的玩儿?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和他们一起玩,或者静静地享受他们的快乐,听着孩子的笑声,体验他们的幸福,把自己的儿时感受充分唤醒,你哪里会顾及衣服?想想我们和孩子有多久没能一起畅快地笑了?
再谈谈学习。开明的家长会对孩子说:“我们不要求你的成绩。”
想一想,我们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是不是就自动被赋予了对孩子成长的设计权?他们的每一步都要按照父母的设计来成长,而一旦我们允许他们在某些方面有自己发展的一点点空间,就会自诩开明家长,就有了提条件的权利。比如“我们不要求你的成绩,但是你必须···”
其实我们本来就没有这种设计权,孩子的每一点成绩都值得我们为之欣喜和鼓掌,更多的,我们要和孩子一起按照他们自己的轨迹耐心地成长,并为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而欣喜。
再举一例,孩子做作业磨磨蹭蹭,没有一点时间感;自己喜欢玩的事情却可以安排得井井有条。父母可能会不高兴:“就知道玩,怎么不把玩的心思放在学习上?”用心的父母甚至会尽心尽力地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
其实如果我们蹲到孩子的高度,就会发现在他们的世界里,玩是至高无上的,谁不喜欢玩,而且玩又是最好的学习和社会化的方法(这里不包括沉迷于各种电脑游戏)。孩子能够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就证明他们是有时间管理能力的,只是学习的确枯燥,尤其是面对自己不喜欢的功课。
如果父母有心,能够和孩子一起给枯燥的学习增加一点点乐趣,比如搞个比赛,比如给孩子树立成就感,比如对孩子在学习上每一点的投入发自真心地赞赏,比如不拿孩子和别人比,等等。
这里父母可能会质疑,如果孩子贪玩,彻底不想学习了怎么办?我想说的是,一个蹲下来的父母和一个居高临下的父母面对孩子不学习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尽管可能做法相似,前者的态度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后者可能会导致不良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