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学霸偷偷用的“慢学习法”,95%的孩子却不知道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在英语世界里,有一句很流行的劝诫:别重新发明轮子(“Don’t reinvent the wheel”)。

意思是:前人已经造出了轮子,你没必要再从零开始重复一遍。

它强调效率,崇尚“直接拿来”。在工程、商业、甚至生活中,这句话有道理。

但学习中不是,那些学得特别好的孩子,恰恰喜欢“重新发明轮子”。

01

什么是“重新发明轮子”学习法?

中科院当年最年轻的院士,数学学家孙斌勇在访谈中谈到:他小学时候学数学,不怎么刷题。自己的动作也不算快,别人做很多题,自己还在看书。

他学习的方法很简单——看教材,然后把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定理,自己推一遍。在和记者的谈话中,他这样说:

记者:那你就没发现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同?

孙斌勇:我小时候看书特别仔细,我想这是唯一的。

记者:细到什么程度?

孙斌勇:每一句话都能理解它什么意思。数学里,每一个定理,比如不等式,我都能自己证明。

记者:也就是说书里的一些公式、定义,你不是机械地接受,还要搞清楚它是怎么来的,自己证明?

孙斌勇:对,我从小就这样了。比如说圆的周长,我得搞清楚圆的周长公式怎么来的,其实这就是π的定义。如果算圆的面积,那不是定义了,是需要证明的。我都要自己搞清楚了,哪个是定义,哪个是定理。

记者: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老师教什么接受什么,谁会想着书上的公式再去求证一遍?

孙斌勇:我就是想搞明白,想学得清楚,不稀里糊涂地学习。很多人越学越糊涂,尤其是数学。

院士的学习经历说明,真正高效的学习,不是接收答案,而是自己从零思考推理出知识结构。这就是‘重新发明轮子’的思维路径。

如果把现成的公式,看作解决问题的工具,其实没有必要“追根溯源”。

但是,如果你要真正学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必须要经历这个“重新发明轮子”的过程。

我们先搞清楚如何“追根溯源”。当然,“重新发明轮子”还不仅仅包含追根溯源。

02

追根溯源:知识必须有“来龙去脉”

大脑天生偏爱“故事”和“因果链”,而非碎片和孤立信息。

我们学历史时,背诵史实很痛苦,但如果用《明朝那些事儿》这样的叙事方式,很多孩子能一下子记住七八成。这就是“故事”、“逻辑线”在记忆中的力量。

理科也一样。比如讲牛顿第一定律前,我们会给孩子讲伽利略的思想实验:一个小球从斜坡上滑下来,在光滑地面上会一直滚动。

伽利略的思想实验和解题无关,但它是“惯性”这个抽象概念的直观来源。理解它,孩子才能把“直觉”和“公式”连接起来。

因为和解题无关,很多孩子压根不会去注意到它,也就放弃了构建自己的逻辑链的机会。

📌 家庭小练习:

测试一下你家孩子的认知习惯

– 预习数学课,让孩子思考:这个定理可能怎么推?

– 物理学习新概念前,问一句:你觉得这个结论背后,可能有哪些现象?

其实,“追根溯源”的学习,正是建立知识体系的第一步。

03

接受 vs 生成:深度学习靠哪一个?

我有个习惯,从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不仅是例题的解法,连一些概念我也不直接讲清楚,而是先提供背景和线索,让他们自己去“生出”知识。

比如要讲“勾股定理”,给几个直角三角形的例子,让学生去摸索出公式,远比直接告诉他们好的多。

有时候,小D会“投诉”我:“爸爸讲题太费脑子了。”但她心里清楚——这种过程,虽然慢,却学得最牢。

🎯 这就是“生成效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己构建出来的知识,远比听来的更牢固,还能大大提升“我能学会”的自我效能感。

其实我不是放手不管,而是搭建好“脚手架”,让孩子觉得是自己“发明”了公式、定理和方法。这种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生成”。

📌 亲子对话引导法:

预习一个公式或定理时,引导孩子自己‘发明’出来:“你来猜猜,面积怎么算?”

遇到错题,不急着讲解,而是反问:“你能不能发明一个‘避免出错的口诀’或者小方法?”

生成式引导不是为了让孩子一次性想对,而是引发他们构建、猜测、表达、修正的过程。

只要动脑“建构一次”,即使错了,再听讲也会带着目标去听,学习效率至少翻倍。

04

构建模型:用“自己的比喻”解释新知识

如果“追根溯源”是学习的第一步,“生成知识”是第二步,那第三步,就是孩子要学会“自己解释”复杂概念。

我叫它:构建个人理解模型。

以电阻为例,我们要记住:“电阻和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怎么有关呢?是这样……” 要记也能记住,花时间呗。但用起来不灵活,属于死记硬背。

我就和女儿小D一起琢磨了这样一个模型👇:

小D“电阻操场模型”:

你就想自己要穿过一个全是原子的操场。原子会对通过的电子“拉拉扯扯”,阻碍它们通过。。

🏃♀️ 材料不同 → 拦路的原子不同 → 电阻不同

📏 越长 → 拦路机会多 → 电阻大

🚪 越细 → 挤的人多 → 电阻大

🔥 温度高 → 原子更活跃 → 更难通过 → 电阻大

这个模型,小D觉得好理解也好应用。因为她不是在记“别人的定义”,而是在构建“自己的解释”。

但很多孩子不擅长这样联想,为什么?

缺乏生活经验(联系不到“穿过人群”的画面)

缺乏基础知识(不知道温度和原子运动的关系)

缺乏主动思维习惯(大脑长期停留在被动状态)

📌 怎么办?两个字:阅读。大量阅读科普书,科普书中有大量的比喻、和生活的联系。是孩子获取建立模型所需的背景知识、生活知识,以及建立类比、提升抽象能力的最好方式。

真正学得好的孩子,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不断练习“我怎么解释这个世界”。

05

制造终极轮子:不断改造自己的学习方法

真正的学霸,绝不只是“会解题”的人,而是懂得怎么学、并且愿意不断升级自己学习方法的人。

表面上看,他们可能在用各种学习工具:

有人笔记密密麻麻;

有人记关键词,极度精炼;

有人根本不抄板书,而是边听边画知识结构图。

你会发现,他们的方式五花八门,却有一个共同点:

他们从不迷信某个“固定的好方法”,而是在不断试错、反思中,吸纳各种方法的优势,去“制造属于自己的方法”。

这就是顶级学习者的隐藏技能:元认知调节能力。

什么意思?

他们不是像机器一样执行学习任务,而是像“策略师”一样去思考:“我怎么学得最快?最扎实?怎么调整节奏和手段?”

每次考试、每轮练习,都是一次“升级打怪”后的复盘机会。

学霸大脑里,不是只有“对与错”,而是:“我这个方法哪里不对,下次换哪种试试?”

📌 这才是真正的“终极造轮子”过程:

✔️ 第一个轮子,是追根溯源✔️ 第二个轮子,是生成理解✔️ 第三个轮子,是创造模型✔️ 而最厉害的,是第四个轮子——持续改造自己的学习系统

💡 家庭实操建议:

✍️ 阶段性考试后,引导孩子回顾:“我用了什么方法?有没有更快/更好的方式?”

📒 设一个“方法日志”:“我发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新学习法”,鼓励孩子记录并命名它。

🎯 模拟不同场景:快节奏测试 vs 深度研读,看哪种方法在哪种情境下效果更佳。

D爸的话: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父亲,我见过太多孩子被表面的”快速学习”耽误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别急着追求“快”,有时你给孩子的那点“慢下来”的空间,教会他“深思考”的方法,才是他未来能跑得更快的关键。

真正厉害的学习,不是照搬答案,而是打造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体系”。

如果这篇文章为你打开了一个新的角度,请转发给朋友,也许也能帮到另一位为孩子焦虑的父母。

多一点对学习本质的理解,就能多一份从容与信心。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学霸偷偷用的“慢学习法”,95%的孩子却不知道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