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改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不太成功,主要是觉得难写。其实可以把它变得简单有趣。因为诗里的“祖国壮丽河山”和“山河破碎”对孩子们来说太抽象、不直观。所以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把诗的四句分别想象成四幅画,对应秋夜起床、望山河、想北方百姓、擦眼泪。就像低年级的看图作文训练,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力,把每幅画里的“佐料”加进去,比如人物的表情、动作,周围的环境等,让画面更生动。
2.可以用“五感法”引导孩子们描述画面。比如看到的景色、听到的声音、摸到的感觉等。这样文字会更形象、更吸引人。比如写“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时,让孩子们想象自己站在黄河边,看到波涛汹涌的黄河水向东流去,听到黄河的咆哮声;抬头仰望高耸入云的华山,感受它直插云霄的雄伟,仿佛一伸手就能触摸到天。
这样就能把抽象的山河描绘得更具体、更生动,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和表达。
佳作展示:
01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改写
五年级 蒋依雯
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 年)的秋天,六十八岁的陆游,回到山阴故里已经四年了。
黎明即将破晓,他穿着粗布单衣,披散着头发,趿着鞋子,缓缓步出篱门。秋风吹过,带来阵阵凉意,他踱步到一棵桑树下,背手望天,清瘦的脸上神色凝重。此时银河西垂,鸡鸣将曙,周遭一片寂静、苍凉。心中愁绪翻涌,叫人如何受得了?
陆游眉头紧锁,眼神深邃,似幽潭之水。回首故国,金兵肆虐,沦陷区百姓泪水流干,山河破碎,生灵涂炭。
他望向北方,那是他无数次梦中重回之地。“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陆游低声吟哦,声音坚定,却又透着一丝悲凉。如今,奔腾的黄河成了金兵的饮马之河,高耸的山脉成了金兵的牧马之地。黄河仿佛在向大海悲泣,山川好似在对苍天哀号,这是何等凄惨的景象!
“千千万万北方的百姓仍在苦苦等待,苦苦期盼!再等下去,又是一年,人生能有几个六十年?”想到此处,他不禁长叹:“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低头沉思,不住摇头,难以抑制心中的悲愤。南宋的权贵们荒淫无度,沉醉于美酒佳肴,沉迷于声色犬马,在风景如画的西子湖畔,早已将国难抛诸脑后。
02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改写
五年级 连康羽
离天亮只剩一个半钟头了,诗人陆游在床上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于是,他披上衣服,步出篱门,望着阴沉的天空,思绪纷乱。夜 风呼呼作响,吹开了未关紧的篱门,也吹动了他头上的发带 。
诗人遥望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如此壮丽。那长达万里的黄河奔流不息,如万马奔腾。朝阳照耀下,河面波光粼粼,好似镶嵌了无数璀璨宝石,耀眼夺目;又宛如天上垂下的银练,气势雄浑,无可比拟。
再看,那耸入云中、直逼天际的,正是华山。它巍峨雄伟,仿佛与云霄相接 。四周云雾缭绕,似缕缕白色丝绸缠绕山腰。若站在山顶,仿佛伸手可摘星辰。其声势之壮,似乎动一动,大地都要跟着震颤 。
然而,如此壮丽的河山却被敌人侵占。在金统治地区,老百姓饱受暴政之苦,欲哭无泪,眼泪都已流干。他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无法安居乐业,生活苦不堪言 。辛苦耕种收获的粮食,被统治阶层搜刮大半。他们在风沙中翘首以盼,夜复一夜盼望南宋军队前来收复失地,等了一年又一年。
03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改写
五年级 莫静萱
秋夜将尽,天边泛起一丝微弱的鱼肚白,凉意如丝缕般渗入衣袖。陆游披衣起身,轻推篱门,竹片编织的门扉发出“吱呀”声响,惊醒了檐前蜷缩的蟋蟀。
凉风扑面而来,裹挟着枯叶与露水的清寒,瞬间穿透单薄的衣衫,令他不由打了个寒颤。这阵风,仿佛从北方的大漠席卷而来,带着一股血腥的气息。
他缓步走向庭院外的土坡,举目远眺,东方天际已染上淡淡的青灰色,晨光未明时一片苍茫。远处,黄河的轮廓若隐若现,三万里长河奔腾不息,那翻涌似鼓擂动,震得人心神激荡,在诗人眼中交织成一幅泣血的画卷。
凉风拂过耳畔,隐约传来北地的马啼声。他闭上眼,仿佛看见黄河两岸村落炊烟袅袅,白发老妇跪在龟裂的田埂上,皲裂的双手捧着干涸的泥土,孩童瑟缩在断壁之间,眼窝深陷如枯井。他们眼中满是希望与悲戚,盼着南朝军队,却不知何时才能归来。
晨光渐亮,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衫。他转身看向篱门,恍惚间,少年时意气风发的自己向远方奔去,而如今,镜中已是白发如霜。岁月流转,山河破碎之痛却从未消减,他心中的愁绪,恰似这无尽的长夜,漫长得看不到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