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后,因为学校和社区选得合适,三个姜都适应得不错,也很快交上了朋友。
尤其是7岁的三姜,恰巧他有两个同学住同一小区,迅速成了家里社交生活最丰富的一个。
每天放学后,用二十分钟稀里哗啦完成作业,之后就几乎看不到人影:
不是在楼下花园和同学们一起玩,就是去这个或那个同学家了……
我们姑且把两位同学叫做A和B吧。
每次三姜出门前,我都会问他:你今天和谁有约?
如果是A,我会随意挥挥手,让他自己下楼。
如果是B,我会千叮咛万嘱咐:不能出小区、不能玩棍子、不能在厨房做饭、有事立刻打电话。
并且要求他一定带电话手表,我要半小时给他打一次电话,查看他的情况。
有人可能要问:为什么?
因为……A妈和B妈的教育理念,简直是两个极端……
三姜开学后第二个星期,我就听他念叨:妈妈,我有两个同学住咱们小区。
我:哦,那可以约着一起玩呀。
三姜:我要先看一看,要不要和他们做朋友。
我:有道理,交朋友不能光因为“近”和“方便”,还要看脾气性格是否合得来……
观察几天后,三姜发现两位同学虽然性格迥异,但人都还不错,三个人迅速建立了友谊。
很快,三姜就兴冲冲地回家宣布:妈妈,今天我和AB约了一起玩。
因为是第一次,我陪着三姜下楼,一起来到约定地点。
A和A妈已经到了,寒暄几句后,B也一个人悠闲地走了过来。
我问B:你妈妈一会儿过来吗?
B:不,她不来,我都是一个人。
A妈在一旁点头:对,他自由度很高的。
说了没两句,三个孩子就在院子里追逐奔跑起来。
我和A妈也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起了天。
但谈话一直断断续续的,完全不能深入,因为:她一直亦步亦趋地跟着三个孩子,并不停地在管教A。
A跑得稍快一点,A妈:慢一点!小心摔倒。
A爬个攀爬架,A妈:小心一点,不要爬太高。
A去逗小区的流浪猫,A妈:不要摸,好脏。
A跪坐地上喘气,A妈:不要坐地上,裤子都脏了。
A有点出汗,A妈:别跑了,出太多汗小心感冒。
而且她不光管A,有时候还会管B和三姜。
B捡起一个树枝,A妈:不要玩树枝,太危险了!
三姜和A玩笑着拉扯几下,A妈:快停下,太暴力了!
作为一个见过中西各类教育例子的十八线育儿博主,很多事已经不能让我吃惊。
但A妈对A的高频管教,还是让我忍不住有点侧目。
很多妈妈在孩子小时候比较紧张,孩子稍微出格一点,就会忍不住担心、提醒、管教。
可A已经上了二年级,现在7岁多快8岁。
到了这个年龄,孩子们已经有较好的判断和自理能力,妈妈们也都过了新手期,相处方式一般都比较松弛……
A妈的紧绷,在国内家庭都很少见。
后来熟了,我才逐渐知道,A妈来自宝岛台湾。
我还是在德国交了几个台湾朋友后,才知道:很多台湾家庭比大陆要更传统,家长权威性更高,对孩子的管束也更严格。
可能是和A妈的教育方式有关,也可能是天性使然,A来家里玩时,表现地略为拘谨一些,偶尔有个什么情况,他会立刻抬头看我的脸色,好像有些怕大人生气。
B妈则是另一个极端。
B和三姜玩了快两个月,我才第一次见到她。
从第一天A妈的讲述中,我就知道B的自由度很高,但我没想到,居然能这么高……
那天三姜和B约了一起玩,但因为没说清楚见面地点,我陪三姜在楼下等了半天,也没见到B。
我给B妈打电话,她说:哦,B以为是在门口的公交车站见面(校车停的地方),所以他去那里等了。
公交车站在小区外,而且不是正在门外,还要走上100多米……
B个头小,比三姜还要低小半头,在我眼里就是个“小毛头”。
但B妈居然允许他独自出小区,在交通繁忙、人员混杂的大街上自由行走……
后来聊起来,我发现B不仅被允许出小区,还被允许独自上隔壁小区找同学……
日常如何玩、和谁玩,B妈完全不干涉。
屏幕时间、晚上几点睡觉等,B妈也没咋约束。
还有咱们国人特别重视的吃饭项目,B几点吃、在哪吃、吃什么,B妈几乎不管。
每次我发短信问:B今晚能在我家吃饭吗?
得到的回复永远是:哦,那就多谢了。
B有时候不喜欢吃我们的饭,就会饿着肚子,一直玩到三姜快睡觉才回家。
我问他:你回去怎么吃饭?
他的回答永远是:家里有面包。
写到这儿,大家可能已经猜出来了,B妈来自欧洲某国,是典型的欧美放养式父母。
十年前,我还对欧美略有滤镜,觉得这种教育方式是宽松自由文明的代表。
现在,我觉得“宽松”、“自由”、“文明”可能也是一部分原因,另一部分重要原因,则是:省事。
B还有一个三岁的弟弟和不到一岁的妹妹,我见过几次,每次两个人都光脚在瓷砖地上奔跑、攀爬,不时去茶几上的碗里抓点饼干、薯片吃……
有一点“家里还养了两只小狗”的既视感。
可能是天生如此,也可能是因为这种过于放松的教养方式,B的个头不高,成绩也较一般。
在欧洲生活时,中西教育方式虽然迥异,但还是没有这种强烈的撕裂感。
现在同一个小区里,一会儿看到一个精神高度紧绷的妈妈,一会儿遇上一个完全放羊一点不管的妈妈,对比冲击确实有点大……
像世界上大多数事一样,过犹不及,极端的紧绷或放松,都不算是最优解。
大多数普通妈妈,比如你我,我们的教养方式,大多处于这两种极端之间。
有人稍微更紧绷一些,有人更松弛宽松一些……
无论是哪种,都不必内耗地去想:啊,我是不是太……了?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因为即使是文中列出的“极端”例子,也没对孩子们造成多大的影响,更何况是经常爱自省的你我!
祝大家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