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小区门口遇到了邻居家的小明和他妈妈。小明妈妈一手拿着小明的书包,一手提着他的水杯,小明空着两手,边走边玩手机。我忍不住上前打招呼,才发现小明已经五年级了,可妈妈还是事事包办。
小明妈妈看到我的惊讶,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孩子学习那么辛苦,我能帮就帮一点呗。”
听完这话,我心里一紧。这样的场景在我做家庭教育咨询时太常见了——父母以爱的名义,不断地为孩子付出,却不知道这种”爱”正在慢慢毁掉孩子的未来。
爸爸妈妈们,你们是不是也在为孩子”付出”这些?
– 孩子作业难,你帮他查资料、写答案
– 孩子东西忘带,你立刻放下手头工作送到学校
– 孩子吃饭慢,你追着喂
– 孩子睡不着,你必须陪在旁边
– 孩子不整理房间,你默默收拾
– ……
这种无限度的付出,看似是爱,实际上却是小学阶段最容易毁掉孩子的方式。今天,我想跟爸爸妈妈们聊聊,为什么过度付出会伤害孩子,以及我们该如何正确地表达爱。
01
过度付出的伤害,远比你想象的严重
上周我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妈妈发的状态:
“五点起床给孩子做早餐,六点半送他上学,下午四点接回来,辅导作业到十一点,周末还要陪他上各种兴趣班。我全职带娃三年了,为了孩子什么都不要了,他怎么还是这么不懂事?成绩还下滑?我到底哪里做得不够好?”
这位妈妈的困惑,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
过度付出不但没有换来孩子的优秀,反而适得其反。为什么?心理学上有个很形象的比喻:父母是孩子的”拐杖”,当你一直充当拐杖,孩子自己的”腿”就永远无法变强。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父母过度服务和保护,会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让孩子丧失面对挑战的勇气。”
小橙子上小学一年级时,有次下雨,我忘了给他带伞。我正想赶紧送过去,老公拦住我说:”让他自己想办法吧。”结果放学时,小橙子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他跟同学合用了一把伞,还和老师商量好明天再还。那一刻,我看到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看到了他眼中的自豪感。
如果当时我急忙送伞过去,就会剥夺他这次成长的机会。
02
过度付出背后的真相:不是爱,是害怕和自私
很多爸爸妈妈可能会说:”我这是为了孩子好啊!”
真的吗?让我们扪心自问:
我们帮孩子写作业,是为了孩子好,还是害怕他考不好被老师批评,让我们脸上无光?
我们包办孩子的一切,是为了孩子省心,还是担心他做不好,我们还得返工?
我们不放手让孩子尝试,是为了保护他,还是害怕他受伤后我们内心愧疚?
有一位家长曾在我的家长课上分享:”我以前总觉得自己是为孩子好,后来才发现,我是害怕别人说我没教好孩子。我不是在爱孩子,我是在爱我自己的面子。”
过度付出的背后,常常隐藏着家长的恐惧、控制欲和自我满足感。这不是爱,而是以爱为名的自私。
心理学家克拉克说:”许多父母所谓的’为子女好’,实际上是通过孩子来满足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和期待。”
03
过度付出的三大恶果
1. 培养出”巨婴”,生活无法自理
我认识一个大学老师,她抱怨说现在的大学生太让人无语了——有学生不会洗衣服,有学生不知道垃圾要分类,甚至有学生感冒了不知道该吃什么药,大半夜给家长打电话求助。
这不是偶然,而是从小被过度服务的必然结果。
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生活自理能力的黄金时期。如果这个阶段,父母包办一切,孩子就会像温室里的花朵,看似娇艳,实则经不起风雨。
2. 丧失学习动力,缺乏责任感
前不久,我辅导的一个家庭有这样的问题:孩子六年级,成绩一直不理想。妈妈每天盯着孩子做作业,甚至帮他整理书包、准备学习用品。结果孩子越来越依赖妈妈,自己不主动学习,还经常忘带东西。
当我问这个孩子:”如果妈妈不提醒你,你会自己记得做作业吗?”
孩子理直气壮地回答:”那是妈妈的事啊,她忘了提醒我,我怎么会记得?”
听到这个回答,妈妈当场红了眼眶。
父母做得越多,孩子的责任感就越弱。孩子会潜意识认为:”反正有人兜底,我不用负责任。”
3. 亲子关系紧张,反抗叛逆加剧
小学阶段过度付出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往往更容易出现叛逆行为。
为什么?因为孩子已经习惯了被服务,一旦父母因为孩子长大而减少服务,孩子就会感到不适应,甚至觉得父母不爱他了。同时,长期被过度保护的孩子,内心渴望独立却不知道如何独立,这种矛盾会导致更强烈的叛逆行为。
过度付出不但没有换来孩子的感恩,反而可能种下亲子关系紧张的种子。
04
如何从”过度付出”转向”良性引导”?
明白了过度付出的危害,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 建立”能力清单”,逐步放手
我家小橙子从小就有一个”能力清单”,按年龄记录他应该掌握的能力。比如:
– 7岁:自己穿衣服、整理书包、收拾玩具
– 8岁:独立洗漱、叠被子、简单家务
– 9岁:自己规划作业时间、管理零花钱
– 10岁:学会简单烹饪、独立购物
建议爸爸妈妈们也给孩子制定一个”能力清单”,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逐步放手让孩子尝试。刚开始可能会笨手笨脚,但请相信,孩子的学习能力远超我们的想象。
2. 用”支持”代替”包办”
我邻居家的孩子,妈妈不会帮他写作业,但会为他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会帮他整理房间,但会教他如何分类整理;不会替他做决定,但会帮他分析利弊。
教育专家蔡笑晚说:”真正的爱不是事事代劳,而是在孩子需要时给予支持,让他有能力和勇气自己面对挑战。”
具体怎么做?试试这样说:
– “妈妈相信你能自己完成”
– “遇到困难了吗?要不要我教你解决的方法?”
– “你自己想想,下次怎么避免这个问题?”
– “真棒,你自己解决了这个难题!”
3. 学会”等待”,给孩子成长的时间
小橙子刚学系鞋带时,慢得我心急,恨不得直接帮他系好。但我告诉自己:”慢一点没关系,重要的是他学会了。”
过度追求效率是过度付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的,孩子做事情慢,做得不够好,但这正是他们学习的过程。如果我们因为”快一点””做得更好”就剥夺他们尝试的机会,他们永远无法成长。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需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来建构知识和能力,而不是被动接受成人的安排。”
4. 建立”家庭责任制”,培养主人翁意识
在我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岗位”。小橙子负责给植物浇水和整理自己的书架,这些都是他自己的责任,不需要我提醒。
让孩子成为家庭的一员,而不仅仅是被服务的对象。这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是重要的,是有价值的,从而增强责任感和自信心。
你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分配一些家务:
– 低年级:整理自己的玩具、书包、给宠物喂食
– 中年级:叠被子、擦桌子、洗水果
– 高年级:简单做饭、拖地、照顾弟弟妹妹
5. 允许孩子”犯错”,从挫折中成长
记得有次小橙子做手工,怎么都粘不好,急得直哭。我心疼得不行,但还是忍住没帮他。最后他自己想出了新方法,成功完成了。事后他骄傲地说:”妈妈,我自己解决了!”
挫折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适当的困难和失败能帮助孩子建立抗挫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从小经历适度挫折的孩子,长大后更能适应社会,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更强。
05
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爱不是事事包办,而是赋予孩子面对生活的能力。
爱不是过度保护,而是给予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气。
爱不是替代决定,而是教会孩子如何做出选择。
爱不是永远在前面铺路,而是教会孩子如何自己走路。
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我们能做的,是在旁边静静守护,适时引导,然后欣赏他们独立飞翔的样子。
昨天,小橙子自己洗了袜子,虽然洗得不是很干净,但他特别骄傲。我抱了抱他说:”妈妈为你感到骄傲,你又学会了一项新技能!”看着他脸上的笑容,我知道,这才是爱的正确方式。
说一说:
爸爸妈妈们,放下包办的”拐杖”,让孩子用自己的双脚走路吧!短期看,他们可能走得跌跌撞撞;长期看,他们将走得更远、更稳。
真正的爱,不是把孩子拴在身边,而是给他们飞翔的翅膀和归巢的力量。
你们做到了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和感受~
橙子妈妈,用爱守护每个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