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家庭教育中这十件事千万别碰,未来孩子会更感谢你!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如果你是70后、80后,背负着一代家庭教育的痛与爱;

如果你现在是父母,每天面对孩子的压抑、抱怨、焦虑;

那么这篇文章是写给你的。

有些事,我们以爱之名在做,却不知不觉地给孩子压力和伤害。以下这十个最常见的行为,如果你能率先觉醒,就能不复制我们当年的遗憾。

01

“我为你好”——爱的名义下最隐蔽的控制

一句“我为你好”,常常像一道看不见的墙,堵住了孩子所有的反对和表达,也堵住了我们理解的出口。我们不是不爱孩子,恰恰是因为太爱,才想尽办法替他规划好未来,避免弯路、预防风险。

但这份“我替你想好”的姿态,却往往变成了控制的另一种形式,否定了孩子感受,也削弱了他面对生活的勇气。孩子不是不需要引导,而是需要一种被尊重的方式被引导。

试着换种方式表达关心:“我有些担心,但我更想听听你的想法。”孩子真正感受到的尊重和理解,比“我为你好”四个字更有分量。

02

当众讲述孩子糗事——用尴尬换取欢笑

亲戚朋友一聚会,最容易被拿来“逗乐”的,往往是孩子。一个小时候的糗事、一句童言无忌,逗得满桌大人哈哈大笑,却没人注意到,孩子早已脸红、沉默、缩进了角落。

我们小时候最难忘的“丢脸时刻”,很多就源于这种被公开调侃。长大后仍记得的羞耻感,往往被轻描淡写地称作“逗你玩”。我们自己受过的伤,却又一不小心重演在下一代身上。

别再用孩子的尴尬换取大人的热闹。讲故事前,问一句:“你介意我讲这个吗?”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就是剥夺他的尊严。尊重,从不以年龄大小为前提。

03

情绪爆发时讲道理——需要拥抱还是说教?

孩子在情绪爆发时,大人最容易犯的错就是立刻“讲道理”。“不许哭!”“有事好好说!”看似在引导,实则在压制。当下的孩子并不是不讲理,而是还没准备好听你讲理。

当一个人情绪高涨时,大脑是拒绝逻辑输入的。越想“压下去”,越容易引发更大的反弹。你以为在解决问题,孩子却感受到你不在乎他的感受。

换种方式吧。蹲下来、放缓语气,说:“我能理解你现在真的很难受。”先陪他走出情绪的低谷,再回头引导行为。你接住了他的感受,才有可能引导他的选择。

04

帮孩子“摆平”一切困难——过度保护陷阱

“你别做了,我来。”这句话说出口的瞬间,父母可能只想节省时间或帮孩子少受挫折。但一次次接手的背后,藏着的却是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越是替他安排得妥帖,孩子越可能怀疑:我是不是真的不行?

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需要试错的机会。你帮他挡住风雨的同时,也挡住了他撑伞的机会。很多“不自信”的孩子,恰恰源于小时候“被照顾得太好”。

与其全包,不如退半步。看到孩子遇到难题,不急着插手,而是说:“你觉得下一步该怎么做?”陪他一起想,而不是替他决定,才是真正的支持。

05

永远不给孩子选择权——用包办代替成长

“我都帮你安排好了。”这句话听起来体贴,其实却剥夺了孩子最基本的成长权利——为自己做决定。吃什么、穿什么、报什么兴趣班,全都大人说了算。孩子就像被遥控的人偶,被期待按剧本演完人生。

我们总抱怨孩子没主见、不独立,却从没想过,是不是我们根本没给过他选择和试错的机会。一个从未被信任去做选择的孩子,又怎么可能真正拥有判断力和责任感?

别急着做决定,试着从小事开始:“你想选红色还是蓝色?”让他在选择中犯点错,承担点后果,也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判断力。这种成长,比完美更重要。

06

拿“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否定独特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句话几乎贯穿了无数人的童年。每一次比较,看似激励,实则在向孩子传递:你不够好,你不如别人。久而久之,孩子学会了活在他人的评价里,而不是为自己努力。

可怕的是,我们明知道这句话有毒,却还是会脱口而出。我们把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把别人的优秀当成自己的压力源,却忘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别再用别人家的孩子贬低你自己的孩子。与其横向比较,不如纵向鼓励:“你比上次更专注了”“这次你自己检查了,真棒。”比起赢过别人,更重要的是超越自己。

07

只看分数,不看孩子

——除了考试其它都不重要

“考了多少分?”“排名第几?”这些话成了很多家庭的日常“问候”。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逐渐明白:只有成绩好的时候,才配被关注、被肯定。

久而久之,孩子不再把学习当成长,而是应付考试;也不再为兴趣驱动,而是为避免责备。

关心孩子,不妨从“你今天过得开心吗”开始。哪怕考试失利,也可以说:“没关系,我们一起看看哪里没掌握。”你看见的是努力和过程,而不是一张冷冰冰的分数单。

08

过度夸奖“懂事”——省心还是自主成长

“这孩子真懂事!”“一点都不让人操心。”这是许多大人对孩子的最高赞美。可我们忘了,这种“懂事”,很多时候意味着压抑、讨好和沉默。

越是被夸懂事的孩子,越容易学会“别麻烦别人”“不表达自己”“自己扛下所有”。久而久之,孩子内心的声音越来越弱,表面安静,心却慢慢空了。

如果孩子表现出顺从,别急着表扬,先问问他:“你真的愿意吗?”试着肯定真实而具体的努力,比如:“谢谢你主动帮忙,这真的帮了我。”让孩子知道,他不需要压抑自我,才配得上被喜欢。

09

不允许“顶嘴”——不要剥夺思考

“别顶嘴!”“听话点!”这类话听起来像是在树立权威,实则常常把沟通的大门关上。孩子并不是无理取闹,他只是想被听见、被理解。

我们小时候渴望被理解,现在却常常忘了倾听。当孩子表达不同意见时,我们是否愿意先停一停,看看那背后藏着怎样的逻辑、怎样的成长?

允许孩子表达不同,不是溺爱,而是尊重。与其一句话堵死,不如说:“我听见你的想法了,我们可以一起商量。”好的沟通,是从互相聆听开始的。

10

总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

——你释放了情绪,却耗光了孩子的力气

“我一天多累你知道吗?”“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很多父母习惯性地把压力挂在嘴边,把苦当成爱的一种证明。但孩子听到的,却是负罪感和沉重的情绪负担。

他们会以为自己是拖累、是负担。小时候不敢提要求,长大后学不会为自己争取。你觉得是在倾诉,其实是在向孩子索取理解——可他们根本没有能力承接这些大人的苦。

真正的亲子关系,是让孩子感到温暖,而不是用父母的牺牲去勒索感恩。你的苦,应该有大人来接,不该留给一个还没长大的孩子去背。

最后一问,留给你自己:

我们都在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父母,但很多时候,我们做的,只是复制上一代的方式——只是用了更温柔的语气,却依然存在同样的问题。

改变方式,就是在给压力时代的孩子一个新的出路。疗愈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在疗愈自己的童年。

每当你忍不住要做以上这些事情时,请闭上眼睛,想象那个曾经被同样对待的小小的你,站在角落里,无助而孤独。然后问自己:我真的要把这种不安,再传递下去吗?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家庭教育中这十件事千万别碰,未来孩子会更感谢你!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