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占禹在《时光录》中说:
“亲情,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纯粹的感情了。除了爱与呵护,还应该有感恩。”
孩子的成长、成人、成熟、成功,无不浸透着父母的心血。
父母最大的幸福,是自己有健康,孩子懂感恩。
家庭最大的富足,是家庭多和睦,家人能包容。
等到孩子长大后,才发现,那些来报恩的儿女,身上大多有这5个“记号”,有一个都是福气。
不依赖,能独立
学者陈丹青说:
“不从众、保持独立人格、坚守个人的价值观,这在中国非常难。”
看到过很多优秀的孩子,他们善于总结,勤于思考,成绩很好。
但是,在谈起对于未来的规划时,却一脸茫然。
他们长大后,也难以展露真实的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
而那些有主见的孩子,不会人云亦云,他们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坚定自己的意见,未来也会更有出息。
作家刘墉曾谈到过孩子的“有主见”:要从小给孩子发言权。
他的儿子刘轩,小时候是出了名的叛逆、爱顶嘴。
刘墉给儿子安排好了各种任务,可儿子却不愿意,还据理力争:
“我已经长大了,不应该什么都听你们的,我有自己的想法!”
就是这个固执、逆反的孩子,考上了哈佛大学,成为了知名作家和心理学家。
从小不依赖父母,能够主动表达自己的孩子,自信、乐观,他们未来的路,一定会顺遂宽阔。
父母不要一味要求孩子听话,而是应该给他们自由伸展的空间,让他们勇敢挑战自己,淬炼自己,最终,书写属于他们的人生画卷。
不关门,多沟通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孩子和父母,从无话不说到无话可说,亲子关系陷入了“死循环”。
明明在同一个屋檐下,却隔了一堵厚厚的墙,你听不见我,我看不到你。
而那些来报恩的孩子,都能敞开心门,将父母当作他们的“情绪承接者”,把所有的开心和不开心,都说给他们听。
亲子沟通如果不顺畅,所有的教育手段都是零。
心理学博士贺岭峰认为:
“你能跟孩子保持正常的关系,你对他就有影响力。”
在一个节目中,贺岭峰被问到:“您是怎样的父亲?”
他笑了:“女儿评价我像朱鹮,很珍贵。”
女儿一个人在国外求学,在遇到了困难,有了心事时,会在第一时间给父亲打电话,这一说,就是两个多小时。
也因此,贺岭峰非常感叹地说:
“衡量亲子关系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孩子和你说废话的能力有多强。”
亲子关系就像是一棵大树,曾经的伤害如同被风雨折断的树枝,只要精心培育,总会萌发新芽。
从“对抗”到“对话”,重启沟通渠道,用温暖照亮孩子的内心,孩子方能绽放灿烂的笑容。
不吵闹,懂释怀
心理学上有一个“依恋理论”,是指孩子对亲密关系有着强烈需求。
如果需求没能被满足,孩子就会经历从哭闹到伤心,再到寒心的过程,成为了父母眼中“不懂事的孩子”。
但其实,他们只是索爱的可怜的孩子。
我们应该认识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伤心、会生气,会有各种负面情绪,很正常。
只有孩子的坏情绪被释放了,他们才能更开心。
心理学家克皮尔曾经做过一个“哭泣的调查”。
参与调查的137人,被分为健康组和患病组,而患病组的人大都患有溃疡病及结肠炎等与精神紧张密切相关的疾病。
结果显示,健康组的人平时哭的次数要远比患病组的人多,他们表示:哭过之后,感觉舒服多了。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在最信任、最亲密的人面前,孩子才会发脾气,展露他们最脆弱的一面。
我们要给孩子一个释放情绪的过程,他们可以哭,但不能哭闹,他们可以吵,但不能吵闹。
能够“好好生气”的孩子,才能跳出情绪的泥潭,成为情绪的主人。
不偏执,多倾听
知乎上有个热议的话题:原生家庭非常幸福是怎样的体验?
图片来源:知乎
他说,他很庆幸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民主的、有爱的家庭。
父母对他,从来是无条件的理解和支持。
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他和父母的意见不一致。
为此,妈妈特意召开了家庭会议,每个人都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妈妈想让他学生物,觉得这个学科的发展前景很好。
他呢,从小喜欢法律,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
妈妈说:“你长大了,自己拿主意吧。”
他考虑了很久,最终,还是坚定了自己的目标,选择了法学系。
妈妈听了之后,只说了一句话:“既然选了,一定要努力。”
你倾诉我倾听,你表达我理解,你建议我接纳。
父母和孩子,从来不是对立的两个个体,而是应该肩并肩、背靠背,一起面对前行路上的风和雨。
懂得感恩的孩子,都能将父母当作智慧的“人生导师”,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偏执,不固执。
而好的父母,会建议,不强求。
毕竟,孩子才是他们人生的主人,他们应该掌握自己的命运。
不远行,常陪伴
为人父母,我们总是奋力托举孩子飞得高、走得远。
但是,当孩子长大后,我们却发现,距离,却成了亲情最大的阻碍。
因此,才会有“身边无人陪伴”的心酸,以及“床边无人照料”的无奈。
而那些平凡的孩子,或许没有优秀的成绩,但却是父母身边最坚实的依靠,让年迈的父母,能在红尘烟火中感受幸福,尽享天伦。
作家铁鱼,讲过朋友老陈的故事。
兄弟三人中,两个哥哥都在外面打拼,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只有他这个老儿子,一辈子守在家乡,辛苦经营着一家小饭店。
父亲总是抱怨老陈没出息,但是日常生活、看病吃药、外出办事,各种事情都要依靠老陈。
《时间都去哪儿了》中,有一句歌词:
“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孩子小时候,我们养他们小。
孩子长大后,他们养我们老。
我们的所求,终归不过是一声问候、一杯热茶、一件棉衣、一份热腾腾的生活。
那些不远行、常相伴的孩子,才是幸福的源头。
写在最后
作家周国平说过:
“伟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么,只有把平凡的生活真正过好,人生才算是圆满。”
“父母”两个字,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称呼,而是一份终身的职业。
好的父母,都能敞开怀抱、全心接纳。
好的教育,都是温柔以待、柔软有爱。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一束光,照亮自己,温暖孩子。
唯有子安,则岁月安好;唯有家和,则日子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