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父母越“不要脸”,孩子心理越健康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我们常说:“死要面子,活受罪。”

这句话用在家庭教育上,要面子的是父母,受罪的是孩子。

太要面子的父母,容易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父母太要面子,会导致孩子心理压力增大,从而怀疑自己,否定自我价值,甚至会因为父母的言行,产生严重的叛逆行为。

要我说,父母“不要脸”,孩子心理才更健康,更阳光,内核也更强大而稳定。

01

父母的面子,

正在培养“空心化”孩子

二本大学黄灯教授曾说:“孩子‘空心化’,是教育出了问题。”

我们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人, 而不是培养一个就业工具。

所谓的“空心化”,就是孩子总是被外在的标准牵引着,别人做什么,他也跟着做什么,只会随大流,内心缺乏主见,缺乏力量感。

什么样的父母容易培养出“空心化”的孩子?

答案是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的父母。

前段时间,湘潭大学宿舍投毒案被判死刑的周立人,就是很典型的代表。

周立人出生于一个高知家庭,父母是大学老师,从小就对他很严格,成绩必须考第一,参加比赛必须赢,教孩子把人生变成一场永无止境的竞赛。

他的父母犯了一个高知家庭最容易犯的错误:只教孩子学会“赢”,却忘了教孩子如何“爱”。

这样的家庭教育下,周立人形成了非黑即白的偏执型人格,只会用“输赢、胜负”衡量一切:

比如,第一次见面,他就与法学专业的舍友辩论法律问题,试图用舍友的专业打压对方。

看到舍友穿便宜的袜子,立刻摆出“我比你高级”的姿态;嘲笑舍友买不起正版书籍;连宿舍通风要按照他的规矩来;舍友去跑步,周立人会去操场找他。

在他眼里,好像任何事只有用“输赢”来评判,完全不懂得尊重别人,更不懂人际关系的边界感。

最终导致矛盾爆发的,也是他不会处理人际关系里的冲突,心理狭隘,才会想出以“测试药效”这样荒诞的sha人动机,这暴露了他对生命的漠视。

这种泯灭人性的“空心”的状态,可能源于长期被成绩定义价值,而忽视了情感联结。

当父母只在乎脸面,过分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忽略他们的情感需求,孩子也会逐渐用“功利化”的思维衡量一切,包括生命。

儿童心理学家海蓝博士说过:

当父母把面子看得过重,用这件事来驱压孩子的时候,孩子并不会感受到父母的爱,他们只会感到压力,随之产生很多的抑郁、焦虑、愤怒情绪。

反观这场悲剧,父母如何避免教出周立人这样的孩子?

其实最好的途径是尊重孩子,看见孩子。

看见成绩之外、面子之里那个需要帮助的孩子,看见他的问题和他所处的困境。

孩子的成绩单,不应该成为父母炫耀的勋章。

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孩子成为有生命力的人,而非父母人生的续集。

当父母学会“不要脸”地捍卫孩子的真实感受时,那些被面子压垮的空心化悲剧,才有望终结。

教育这件事,如果你要的是“面子”,那失去的就是孩子。

02

父母放下脸面和尊严,

孩子才能捡起自信

真正的“不要脸”,是父母在孩子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傅首尔在综艺节目《亲爱的小课桌》上分享过一个故事。

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傅首尔的儿子多乐被亲戚要求背诗,傅首尔霸气地护犊子:“我来背,我背给你听,我给大家唱首歌都可以。”

傅首尔的霸气回应让现场的嘉宾们纷纷赞许:“你做得太棒了,太厉害了!”

接着她继续说:“这其实就是最早的攀比氛围,往往会出现在家庭聚会的餐桌上,亲戚就喜欢叫孩子表演、背诗。”

“如果孩子看到别人一口气背了5首,而自己却磕磕巴巴一首都背不出来,他会产生一种怀疑自己,否定自我的感受,从而丧失自信心。”

这种情况尤其容易出现在过年时,而父母往往又会碍于面子,觉得让孩子背一首诗也没什么,根本没有顾及孩子的感受。

殊不知,这样爱面子式的攀比,毁掉的是孩子的自信。

育儿博主年糕妈妈,也有过一次这样的“护犊子”经历。

有一次她带着儿子年糕回老家,大人会教孩子见到人要打招呼哦,但是年糕没开口,外公就尴尬地解释说:“不好意思,宝宝有点胆小。”

年糕妈妈立刻理直气壮地反驳道:“我们不是胆小,只是还不太熟悉,我们只是需要时间,认识大家之后自然会打招呼的。”

父母往往会只会顾及自己的面子,当众说孩子,给他贴标签,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这对孩子来说伤害会很大。

父母在外面不给孩子面子,本质上是担心自己没面子。

而少数能做到顾及孩子自尊和感受的父母,他们会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你的感受,比世俗礼仪更重要。

03

遵循3个“不要脸”法则,

养出内心强大的孩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孩子的潜在力量。”

无比赞同。

越来越觉得,父母“不要脸”,孩子心理才会更健康。

这里“不要脸”并不是不要自尊,而是不过分在意自己的面子,更注重孩子的感受和心理需求,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引导孩子发展他的优点。

想要成为这样的父母,具体需要怎么做呢?遵循以下3个“不要脸”法则:

01 撕掉“标签化” 教育

当孩子被贴上“胆小”“自私”的标签时,聪明的父母会说:“他不是胆小,只是需要时间观察环境。”

这种认知重构能打破“聚光灯效应”,让孩子摆脱过度自我审视。

02 创建安全的社交环境

比如,定期邀请同学到家里玩耍,鼓励孩子参加社区活动,甚至允许孩子“厚着脸皮”多次尝试融入集体。

正如傅首尔教导儿子:“被别人拒绝,只是对方觉得你不熟悉而已,并不是你的问题”。

这些经历,能帮助孩子积累习得性成功,培养社交自信。

03 建立安全的情绪疏通方式

比如,从小引导孩子使用情绪词汇表达心情,当孩子生气时,教孩子深呼吸、数数。

或者通过写情感日记、绘画、运动、情绪交流等方式疏解情绪,而不是通过极端或者压抑自己的方式解决情绪问题。

孩子有情绪时,需要的不是说教,而是父母的一句“我懂你的难受。”

这种情感上的接纳和共情,比任何道理都更有治愈力。

04

写在最后

教育心理学家李玫瑾曾说:“孩子的感受,都是父母态度的镜像。”

内心真正强大的父母,能抵御外界评价的干扰,将孩子的心理感受置于“面子”之上。

当我们不再以“别人家的孩子”丈量幸福,当家庭聚会的餐桌不再变成才艺的比拼现场,当“这次考了多少分”被“今天在学校过得开心吗?”取代,

或许我们会发现:那些“不要脸”的父母,反而养出了最阳光的孩子。

因为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从来不是让孩子在聚光灯下完美地表演,而是父母用“不要脸”的勇气,为孩子撑起一片允许自由的天空。

周五安好,与所有父母共勉~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父母越“不要脸”,孩子心理越健康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