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儿子从小体弱多病,从上学后,为了能接送上学,也为了更好的照顾他,我干脆辞职在家,当起了全职妈妈。
同事朋友都替我感到惋惜,觉得我放弃了上升期的工作,牺牲了事业。
我也有些遗憾,但并不后悔。
对于一个妈妈而言,有什么能比陪伴自己的孩子,看着他健康成长,学业有成更重要呢?
小学阶段,儿子在我的照顾和辅导下,成绩很好,各方面也都培养的很优秀。
我想,这应该是母亲发自内心的在意起了关键作用。
不管学习还是生活,我都非常关注儿子的一言一行。
学习时是否专心致志,不东张西望?
有没有按时认真刷牙?
有没有养成整理桌面,书包的好习惯?
吃饭时有没有荤素搭配,有好吃相?
亲戚感慨的对我说,怪不得孩子能学习好,状态好,你照顾的太细致了。
我也沉浸在成就感中,坚信儿子会越来越优秀。
但就这样一个出门在外,总能赢得老师喜爱、亲友称赞的孩子,却在上了初中后,变得异常叛逆。
不知道是不是进入青春期的缘故,儿子的逆反心理与日俱增。
他变得非常敏感,很反感我的关心和提醒。
我问问白天在学校都吃了什么,新学了哪些,儿子要么是装听不见,要么就不耐烦的喊:“别问了!”转身钻进房间。
早餐时,我特意凌晨5点起床,现烀牛肉给他做的牛肉面。仅仅是因为在吃饭时,我叮嘱了几句:
“你多吃点这个青菜,再喝点汤。”“喝口水吧。”
儿子就烦躁的放下筷子,丢下吃了一半的面出了门,弄得我又生气,又委屈。
看着他晚上学习辛苦,我洗好水果给他送去,顺便问问学习情况,在写什么作业,考试考的怎么样。
可儿子却根本不领情,态度恶劣:
我不吃,你拿出去。
赶紧出去吧,别问了!说了你也不懂!
总是看他的脸色,我的脾气也上来了:
我是你妈,问问你学习怎么了?
这车厘子和蓝莓,都很贵,但为了让你营养全面,我从来不心疼钱,你就这个态度对我吗?
你真的是被我惯坏了,一点都不知道感恩!
可儿子的反应比我还大,他站起来就把我往外推,力气很大,一边大声冲我喊:
我也没让你买啊,你自己乐意!
以后别没事打着送水果的旗号,随便进我房间,烦死了!
你别老想盯着我,你去找点自己得事儿干不行吗!就是在家给你闲的!
最后更是撂下狠话:如果我再这么干涉他,他就不写作业,彻底不学了!
看着眼前被狠狠摔上的门,我一下子就哭了。
我想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竟被亲生儿子这样对待!
这些年,为了他,我过得比上班都累,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用心制作营养早餐。
晚上总要等孩子睡了,我备备菜,才能放心去睡。
可现在,儿子却对我的付出厌烦透顶,态度冷漠,亲子感情越来越差。
难道,我关心他还有错吗?全心付出,却养出个白眼狼!
02
在心中的巨大痛苦和困惑驱使下,我开始有意识的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反思,我终于弄清了儿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我们家长对孩子过度的关心和注视,其实是一种“凝视”。
长期凝视孩子,会激发他的逆反心理,产生攻击性。
对外攻击,就是青春期叛逆,对抗父母;对内攻击,就是内耗严重,消极抑郁。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凝视者效应”:
在心理学上,当一个人被长期凝视,哪怕是出于爱和关心,他的大脑都会启动“自我监控机制”。
他会感到压力,觉得自己一直被评判、被审视,内心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惶恐、无所适从,做事的效率和专注度就会降低很多。
这也是一种慢性压力,如果长期生活在这种慢性压力环境中,孩子要么奋起反抗,要么自我怀疑。
在这里也给大家分享一句话,一定要刻进心里去:“人一被凝视,就会变蠢!”
举个例子你就能更容易明白,如果你的领导每天都在旁边看着你干活,你心里就会想,自己正在被观察、被评判,你是不是会变得小心翼翼,还会那么自信、从容、轻松、愉快地做事吗?
人天生需要自主感,渴望自由做决定,不被影响干涉。
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加速生长,渴望自立自主的愿望空前强烈。
但家长的“凝视”,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
日常生活,一直被注视,被评价,被纠正。
孩子的身体会持续分泌压力激素,导致精神敏感,心理障碍等问题,甚至会出现抑制不住的焦虑和愤怒情绪。
一方面,在无时无刻的被凝视中,孩子更加担心自己犯错,大脑带宽被占据,无法投入学习。
另一方面,也会产生攻击性,焦虑烦躁,对抗父母。
最后,亲子关系被严重破坏,两败俱伤。
我也终于意识到,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切,给孩子带来了多么严重的后果。
我的目光,充斥在儿子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以为,自己是关心,在意,但却忽视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
他同样也有被尊重的需求,渴望跟随自己内心随意试错的空间。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开始改变教育方式,把自由的呼吸还给孩子。
03
1、把凝视换成看见,关心孩子,但不干涉孩子,让孩子找回自主感和责任感
为什么被凝视的孩子,内心充满痛苦,最后会爆发对父母的叛逆和对抗?
因为被审视的感觉非常不好,就好像一只动物园里的猴子,缺乏尊严,时刻被他人指指点点。
很多家长都很关注爱护孩子,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越来越优秀,他们喜欢在生活中随时评价孩子,给出指导意见:
你不适合这个颜色的衣服,喜欢没有用,要选适合自己的;
你多要吃青菜,这样才能营养均衡,吃饭把碗端起来;
你考成这样,还不知道努力,别人会怎么看你?
这种随时随地的评判和纠正,都会让孩子有被凝视的感觉,激发他们的逆反情绪。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居高临下的指挥和审视,看见孩子的感受和努力。
有些小习惯,小爱好,不是原则问题,就不要勉强孩子改成自己认同的样子。
让孩子有做自己的自由和权利。
可以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但不要过度。
比如吃饭、穿衣、丢三落四等细节,提醒一两次就好,不要用唠叨的方式,逼迫孩子改正。
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会。
当孩子因为少穿了衣服,感冒一次;因为忘记带课本,受到老师批评,他的这些小问题,都会在犯错的自由中,主动改善。
关心不过度,看见不凝视,都会给孩子前所未有的自由体验,从而释放束手束脚的感觉,找回内在的积极性。
2、允许孩子有“脱离掌控”的时刻,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家长一定要把心放宽
孩子从小在自己的注视下长大,优缺点都非常了解。比如拖延磨蹭、不爱学习、自律性不强等等小毛病。
所以很多家长为了督促孩子学习,习惯了全方位管控孩子,监督学习进度。
孩子一关门,就觉得没干好事,要么发呆,要么看手机,肯定没有好好学习。
还要借送水果、送点心的机会,进去查看一下孩子到底在干啥。
小的时候,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还没那么强,不喜欢但无力反抗。
到了青春期,孩子会极其厌烦一直被监控的感觉,父母越关注,越跟家长对着干。
过去,我就是这样。
我觉得你是我生的,我就有权管你,你在我面前有什么隐私可言?
结果就是,儿子烦我到了极点,恨不得我从他眼前消失。
现在,我不再渴望掌控儿子,而是把他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
给孩子留出独立的环境:
不经过他的同意,不随意进入他的房间;不查看他的东西,不一定要敲开那扇锁着的门。
也给孩子留出心理空间:
他可以有自己的秘密,不想跟我分享,可以发呆,可以有我不认同甚至不理解的观点和行为。
很快,儿子就察觉到了我的变化。
他开始愿意跟我交流,主动打开房门,让我进去,有时还会征求我的意见。
对我的态度,也从之前的厌烦,变成了尊重,好好说话。
我离他远了,他的心反而靠我近了。
允许孩子脱离掌控,不会让孩子变得更差,更疏远。
孩子会在被接纳,被允许的环境里,获得身心的自由和放松,转过来也怀念你的关怀和温暖。
3、区分好关心和凝视,给孩子支持,而非时时刻刻的“监视”
一直活在父母“凝视”中的孩子,自我的感受是被忽视和否定的。
因为他们想做一件事,总会控制不住的去想,父母会怎么看,怎么说。
很难打开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整个人都像跟真实世界,隔着一层膜。
因为凝视,会让动作变形,整个人的能量都用来应对外界,而非发展自我。
当我不再去审视评判儿子,只是给他关心和支持时,儿子就好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他告诉我,以前也知道我有多爱他,但这种母爱让他感到窒息。
他自己一个人呆着,就觉得很放松,顺畅自在。
一旦我在旁边,他就感觉有一双眼睛一直盯着他,冷不丁就会有一道声音,提醒他应该怎么做,什么不能做。
现在,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吃东西,穿衣,学习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想先写什么作业就先写哪科,这种感觉棒极了。
但是需要的时候,我又在他身后,给他支持和关怀,让他觉得充满动力和信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我的付出。
现在,儿子也确实做到了。
他每天都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生活,整个人都开朗积极起来。
当然,对我的恶劣态度也一扫而光,总是亲热的凑过来,问我在干嘛。
从他进入青春期后,亲子关系从没像现在这样亲密融洽。
看着儿子前后的变化,我真的是感慨良多。
身为父母,我们都很爱孩子,但在努力去看见孩子,关心孩子时,一定要问问自己,是否是过了度,把关注孩子变成了“凝视孩子”。
尤其到了青春期,孩子跟你态度不好,叛逆对抗时,先别急着伤心,骂孩子,而是冷静下来,听听孩子愤怒时的表达。
家长越早意识到,越愿意学习改变,孩子的叛逆期就结束的越早,亲子关系也会越来越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