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张宏伟: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学会“不教育”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妈妈,我能关上门写作业吗?”

“数学太难了,我肯定学不好……”

这些对话是否似曾相识?

南京赫贤学校学术总监、北京市特级教师张宏伟老师指出:中国家庭的“爱”里,常常藏着“越界”的刀。

从童年厕所里的隐秘自由,到魔方变任务的过度设计,张老师用真实故事拆解教育悖论:老师家长越用力,孩子越无力。

如何打破“控制—反抗”的恶性循环?如何用“不教育”成全孩子的自我觉醒?答案藏在边界的重建、暗示的净化与放手的勇气中。

#1

一个习惯的启示

首先分享一个有点尴尬的小故事:

我上厕所时,如果没有急事,常常坐到大腿发麻才出来。老婆不解地说:“你是躲我吗?”我挺冤枉,争辩道:“哪里是躲你,我一个人在家,也要坐很久才出来。”

这次争辩引发了我的觉察:我在“躲”谁呢?

这个习惯是我在原生家庭形成的——我是家中长子,长辈们对我的要求非常严格,哪怕一点点做不到,我就会被教训。只有在厕所里,我才会脱离他们的监督。所以,我从小就是能在厕所里待多久就待多久,因为我在厕所里才是真正独立的、自由的、安全的、没有人打扰的。那是真正属于我自己的时空。

家长朋友们,透过我这个习惯,你能看见什么?

关系中的控制和边界,还有一个孩子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

其实,家庭教育最关键的是亲子关系,边界又是关系中最重要的元素和法则之一。

我们传统的家庭观念里,边界意识是非常淡薄的,而孩子的边界又是最容易被模糊、被忽视、被打破和被侵犯的。

作为成人,我们真的认真思考过、梳理过并尊重和孩子之间的边界了吗?比如,孩子可以一个人在房间里写作业,但是门必须敞开着,你随时可以看见、监控孩子;吃饭时,父母给孩子夹菜,同时还要交代“这个必须吃掉”“这是为你好”……

我们经常破坏他们的边界,我们很少,甚至从来都没有真正完全放手,让他们真正独立,完全自主地做自己的事情、做自己。但是,我们又非常希望孩子成为独立自主的人,这不荒谬吗?

边界感无论对一个人、对一个家庭,还是对一个社会组织都太重要了。

有人曾经说过:“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边界感。”一个从小经常被打破边界的孩子,长大了往往会缺乏边界意识,也会经常侵犯别人的边界而不自知。并且,他的边界被侵犯后,也缺乏维护自己边界的意识和能力。

也许当家长能够“让孩子看见边界,看见孩子的边界”,重新建设家庭成员的边界时,可能孩子的心结,甚至家庭的心结,都会因此解开。

其实,“入侵边界”的现象,会出现在孩子的所有人生阶段。比如父母决定孩子的高考志愿、替他选工作、逼婚、干涉他们教育自己的孩子等等。因此,维护孩子的边界感,应该成为我们一生的坚守和修养!

那么,如何看见边界,怎么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边界感呢?这里是一些建立边界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1.父母长辈以身示范,清晰边界、尊重边界、捍卫边界。

2.定期讨论边界,制定、动态完善“家庭边界公约”。

3.每个人每天都拥有绝对独处、不被打扰、不被监控的时间和空间。

4.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隐私,不要随意翻动孩子的物品。

5.家庭事务明确分工,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对自己的事负全责。

6.当父母一方教育孩子时,其他家庭成员最好“边界性回避”,尽量不要插手(尤其是隔代长辈)。

7.只要是涉及孩子、与孩子有关的家庭事件和决策,无论大小,都要先征求孩子的意见或者想办法说服孩子。

8.在外面要帮助孩子,正确界定和坚决守护他的边界。

我们要尽可能地给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自主时段,更多地放手,让他真正独立地做自己的事情,他才能真的慢慢独立起来。

#2

给自己戴个教育的口罩

南京赫贤学校的招生见面会上,一位母亲领着上学前班的儿子,对我说:“张老师,我是奔着你们的全景式数学来的!我儿子英语、语文都好,就是数学不好。可能是遗传,我们都不适合学数学。”

我立即制止了家长,询问孩子:“你知道吗?我教了34年数学了,我是不是比你妈妈更懂数学?”孩子连连点头。

接着我郑重地告诉他:“妈妈数学不好,不代表你学不好。所有的人都适合学数学,连动物都适合。”

我边播放手机中的视频,边跟他说:“蚂蚁会计算召唤多少伙伴,才能搬运走虫子。猩猩就更不用说了,计算、比大小都很厉害……”

“会数学是动物生存的本能,更是人的本能。孩子,人人都能学好数学。妈妈没学好数学,只是没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欣喜地看到,孩子的眼睛亮了起来,妈妈也连连点头。

这位家长对数学的看法不是个例。

2006年起,我调查了近千人,发现“数学枯燥、不好学”已形成一种社会群体性共识。更可怕的是成人还毫无顾忌地在孩子面前谈论、发泄对数学的负面情绪和不当认识,让孩子形成了“数学难学”的心理暗示。还没上小学,孩子就在内心埋下了数学难学的种子,给未来学习带来很不好的影响。

我们可以反思一下,仅仅对数学是这样吗?

“随我,从小就不喜欢英语”“和我一样,没有运动天赋”“我们家都没有音乐细胞”……

负面暗示就像病毒一样,每个人都可能会携带、传播。可怕的是,我们常常毫无觉察,任其在家庭里不断复制、传播和积累。时间长了,总有一些孩子扛不住,便真的“感冒”了。甚至孩子本有的能力或天赋,都可能被扼杀在摇篮中。

因此,对家庭教育而言,最可贵的就是父母能发现言行中,潜藏的负面暗示,给自己戴个教育的口罩。以此来阻断家教中的“病毒”,重建家庭磁场,重建孩子积极的心理观念,重建相应的兴趣和信心。

如何重建?我总结了9个避免负面心理暗示的建议:

1.教育孩子前,深呼吸几次,再决定要不要出口教育。

2.与孩子沟通重要问题时,不妨先与朋友或老师、专家沟通,“备好课”。

3.只论此事,绝不放大、不株连旁人,不牵扯其他事。

4.给孩子做几个小预警牌,比如,“沟通要心平气和”“永远正能量”等。孩子拥有随时可以举牌提醒你的权利。

5.教育越简短,越有效。

6.装——著名心理学家霍特提出一项重要原理:装着有某种感受,往往能帮助他们真的获得这种感受。

7.装不了,就克制住自己的情绪,离开现场,平复心情后再决定是否继续。

8.切记:不要当着孩子指责他人,特别是家人。比如“你爸爸/妈妈没脑子,爱冲动,不靠谱”!

9.把指责、埋怨转变成希望去表达,如“你爸爸/妈妈充满激情,要是在外面再稳重一些就更完美了。”

#3

看见“不教育”的力量

2022年7月1日,南京赫贤学校期末结业庆典。

一年级的小玺牵着妈妈来参观“全景式数学体验馆”。聊天的过程中,小玺看到我办公桌上的魔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学具),一直围着魔方转,满眼的喜欢。

我很豪爽地说:“借你了!你可以带回家玩一个暑假,开学再还我。”小玺可开心了,一把将魔方抓到手里,向我表达感谢。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这时,孩子的妈妈敏锐地捕捉到了教育契机,对小玺正色道:“张老师对你多好!你拿回家不能光玩,还要把各种玩法、造型、步骤都记下来,暑假回来拿给张老师看,这才是学习、才有意义!”

小玺愣了一下,表情突然黯淡下来,默默地把魔方送回到了我桌上。我立刻意识到:小玺妈妈的要求,把“玩”变成了“任务”,瞬间碾碎了小玺刚刚生发的兴致。

我忙给孩子妈妈使眼色,并大声说道:“小玺妈妈,我就借给他玩玩,纯粹地玩,随便玩。我没有任何任务和要求,可以吗?”

孩子妈妈瞬间明白了我的心思。立刻回应:“好!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我绝对不干涉!”

我给小玺妈妈竖起大拇指。小玺又立刻奔过去,把魔方抢了过来,迅速“拧”了一座“办公大楼”给我。我说:“哇,这个大楼太别致了!”他更兴奋了,接连又给我展示了好几个设计。

小玺走后,孩子妈妈感慨万分:“张老师,今天受教了!我是大学老师,总会忍不住用教育大学生的思维,去教育孩子。您说是学具,我首先想到的是它的教育价值是什么?就想着让他记下来,带着任务,他会更用心……”

我很欣慰,这位家长敏锐地觉察了自己的教育过度。

教育孩子是我们家长和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更需高度警惕自己!不要把教育搞成了一张无形的网、一座无形的监狱,孩子走到哪里,背到哪里。

很多时候“不教育”,反而更能成全孩子的自我教育,它具备教育没有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独特力量。

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者要看见“不教育”的力量,做有节制、适可而止的教育。哪怕到了初中、高中,也要让他拥有一段,没有任何教育干预的时间和空间。

给孩子的童年、少年时光必要充分的留白,让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尽情地放飞自我,他的身心就会更健康,童年也会更快乐。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张宏伟: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学会“不教育”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